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这一庄严宣示贯通历史、现在、未来,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鼓舞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以爱国情怀锚定价值坐标,夯实青年信仰之基。伟大抗战精神镌刻着铮铮爱国誓言,激励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爱国,与生俱来、历久弥新。热爱祖国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新时代青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奋斗实践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取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强盛中国”。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理想信念作为前行的科学灯塔、接续奋斗的宏伟目标,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做到知之、信之、行之。要把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在“祖国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的不懈追求中实现自我价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以主人翁、建设者、接班人的姿态,切实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以民族气节抵御思想侵蚀,补足青年精神之钙。伟大抗战精神彰显着不屈的民族尊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中华儿女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凛然气节和绝对忠诚。新时代青年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传统,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不畏强敌、不惧困难、不受诱惑,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一切颠覆国家、分裂国家的反对行径,在各类交锋中敢于发声亮剑,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始终坚挺民族脊梁。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保持政治清醒,提高政治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对党忠诚。要坚持人民至上,胸怀爱民忧民之心,保持同人民群众深厚的血肉联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真切感情,关心民生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融入血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勤恳恳造福于民,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以英雄气概直面风险挑战,淬炼青年斗争之魂。伟大抗战精神承载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明志拒绝投降、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集体沉江壮烈殉国……无数革命先辈无畏强敌、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不朽的丰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青年要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斗争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发扬斗争精神,练就过硬本领。新征程上各类风险挑战恰似“逆水行舟用力撑”,今日之“战场”虽无硝烟,却同样需要斗争智慧,特别要传承“狭路亮剑”的胆魄,碰到矛盾不怕事、遇到问题不回避,敢于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较真碰硬、直面困难,依靠斗争赢得未来。今日之“考场”虽无烽火,却要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在实干中长本事。新时代青年要潜心问学、刻苦钻研,长真本事、练真本领,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才能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经济建设、就业创业等领域积极投身强国建设,争做排头兵和生力军,以先锋之名勾勒青春最美的模样。
以必胜信念冲破发展瓶颈,激扬青年奋斗之志。伟大抗战精神刻画着钢铁般的坚韧,革命先辈们在敌强我弱的绝境中,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为新时代青年留下跨越新的“娄山关”的强大精神武器。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面对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更需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青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信心、勇气与力量。无论是勇闯科技攻关“无人区”,发扬百折不挠的韧劲,甘坐“冷板凳”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扎根民生保障“最基层”,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抑或是奔赴乡村振兴“第一线”,秉持脚踏实地的干劲,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破解“老大难”问题,都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姿态啃硬骨头、涉险滩,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1SKDJ01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