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凌晨,贵州省黔西市发布情况通报称,“渔猎齐哥”反映的溶洞垃圾堆积问题属实,当地正开展核实处置工作。同一天,山东省鄄城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称,网民反映“鄄城县箕山河部分河段水质问题”,水体受污染情况属实。
往前追溯,从年初的福建省漳州市浯屿岛被曝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排海,到6月的河南省潢川县泥河被曝存在严重水污染,再到上个月湖北省云梦县的西大渠被曝成了“黑水河”,一系列曝光背后,都有视频博主的身影。短视频平台上,环保话题也成了一个小风口,从骑行博主在海南海滩捡数百袋垃圾,到钓鱼爱好者们划船清理北盘江漂浮垃圾,许多博主通过曝光污染、参与治理,收获了粉丝与流量、点赞和关注。
环保成为网络热点,这是件好事。当人们自发关注环保议题,勇敢投诉身边的污染线索,说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之一。在关注和行动中,污染得到治理,环境获得改善,博主收获流量,污染地居民得到实惠,可谓多方共赢。只是,细想之下,又感觉不太对劲:许多地方的污染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许多污染线索也并非没有群众反映,为什么非要等到网络大V公开曝光,问题才得到重视和跟进呢?
污染不能等曝光,更不能等发酵成重要舆情才处置。污染容易治理难。许多时候,及时处置刚出现的污染苗头,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这个简单道理,各地环保部门难道不知道吗?知道。但受制于各种原因,一些地方选择了沉默或消极应对。等到被曝光、被质疑、被批评,再手忙脚乱、被动应对,污染事件对当地声誉造成的损失,已经很难评估。
当人人都成了“环保博主”,大小污染,就再也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环保是理念,也是事业,更是各地政府的重要职责。与其让大家在网上发声“发现污染找某某”“某某曝光肯定能解决”,各地环保部门不如主动公开污染反映渠道。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就对一些博主反映环境污染问题表达了肯定,并公布了新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举报服务。各地如果眼光长远一些、处置果断一些,鼓励群众都参与监督环境问题,认真研判群众反映的每一条线索,何至于被网络大V打个措手不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污染毁掉的,是绿水,是青山,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角度说,各地都应该从环保博主的走红中得到启示,多一点胸襟,多一点实招,扎扎实实打好防止污染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