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假期公益托管 |
 |
青少年军事夏令营 |
当稚嫩的童声讲述起那段厚重的历史,驻足的游客不由沉思动容;当假期的托管课堂搬进科普场馆,科技种子便在心田悄然萌芽;当研学的足迹遍布川渝,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便从文字转化为真切的感受……
三张切片、同一坐标,勾勒出重庆以深化推进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支撑,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助力广大青少年在校外“大课堂”锤炼品格、增长见识、全面发展的成长画卷。
在校外这片广阔的育人天地间,但见红色基因在童心里生根发芽,民生温度在细微处持续升腾,育人合力在实践中节节生长。
思想铸魂
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传承中“活”起来
8月28日至29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永川青少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成功举办,40余名青少年走进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南山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1949》剧场等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伟大抗战精神寻访。
“我会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来自永川区兴龙湖小学三年级的周昊哲同学这样说道。一句童言,是一粒正在发芽的种子,也是一颗正在点亮的心。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而是一次心灵的远征。“希望通过‘实地参观+情景体验+思政课’结合,让青少年触摸有温度的历史。”永川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人黄攀介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思想政治引领正是校外教育的根和源。从校内到校外,思政教育的接力从未停止——它只是换了一种更辽阔的方式,继续奔跑。
紧扣“为党育人”这一主线,聚焦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重庆深入实施新时代“红岩好少年”培育工程,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不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红色动力。
这个夏天,红色成为巴渝大地上最动人的青春底色:在渝中区,孩子们化身“红岩小小讲解员”,穿梭于周公馆、桂园、特园,讲述炽热如初的革命往事;在南川区,30余名少先队员围坐在93岁的老战士夏栋梁身旁,从他的皱纹中读懂烽火岁月的痕迹;在重庆际华园军事营地里,近千名青少年免费参加“少年砺剑 青春报国”主题夏令营,通过军事训练和爱国主义教育筑牢理想信念……
而这只是“红色+”校外育人体系的一隅。聚焦政治启蒙,打造“实践+”思政教育核心阵地,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红色研学营等实践活动;同步构建“素养+”科学教育、“兴趣+”体质提升、“融合+”美育浸润、“体验+”劳动教育四大阵地,通过创意大赛、传统文化融合、乡村振兴实践等形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新格局。
一切都是为了回答根本之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培养有根、有魂、有梦的新时代少年。重庆用红色基因铸魂,用校外实践赋能,让孩子不仅在课堂中求知,更在天地间立志,最终长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参天大树。
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青少年不再只是端坐台下的“聆听者”,而是走上台前,成为声音清亮、眼神坚定的“讲述者”。从红岩村到渣滓洞,从白公馆到桂园,从线下到线上,他们用稚嫩却笃定的声音,传递着厚重如山的信仰。
暖心服务
让公益托管在民生关切中“优”起来
这个暑假,重庆1006个公益托管点同步开启,欢声笑语处处回荡:在江津区蔡家镇党群服务中心,稻草清香弥漫课堂,孩子们手工编织草鞋,体验非遗技艺;在开州区临江镇青和社区,“帅开群荟开心托管”暑期托管班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近视防控科普讲座;沙坪坝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传来清脆的答问声——“我知道!火灾逃生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这些生动场景的背后,是“开展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首次作为全市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面对假期“带娃难”这一共性民生诉求,重庆构建起“党建统领+团委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着千家万户的期盼。
“校外教育就是要让‘小而美’的民生实事,真正服务于大众,回应民生期待。”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所谓“小”,是切口精准、直击痛点。公益托管瞄准的是家庭假期“带娃难”;舒缓的是职场父母“工作牵绊”与“孩子期盼”的两难焦虑;守护的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安全假期”。
所谓“美”,是内涵丰富、成风化人。美在文化传承:巫溪刺绣、大足剪纸、万州评书,非遗技艺在童心匠手中焕发新生;美在全面发展:北碚的垃圾分类课堂、大渡口的生命教育启蒙、梁平区的无人机课程,推动“五育”融合滋养;美在治理创新:南岸区的孩子化身“小小社区规划师”体验活动,用“温柔攻势”参与社区治理,涵养小主人的责任感。
从“有处可托”到“优托优育”,团市委牵头推动课程全面升级:九龙坡区华福家园社区开设手工锻炼课;奉节县“橙心托”用情绪绘画课疏导心理;重庆高新区松岭社区联动交巡警开设交通安全课……
从“家长安心”到“社会暖心”,一条长效运行的“保障网”正在织密:通过“返家乡”“志愿山城”等平台,从1.2万名报名者中遴选7000余名志愿者;聚焦服务,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对送餐实行“原料—加工—配送”全链条监管;立足公益,渝北区重点面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及新兴领域青年子女提供倾斜……
从“民生难题”到“幸福样本”,一条“部门联动、纵向拓展、全域覆盖、公益运营”的公共服务路径清晰呈现。数据显示,今年暑假,全市开办6710余期公益托管班,服务未成年人17.6万人次。
实践赋能
让协同育人在资源共享中“强”起来
9月21日,新学期的第3个周末,刚投用的重庆市少年宫(园博园校区)内,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玉盘》节目舞蹈编导洪瑶锋来到现场,为“好好少年团”的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的音乐剧指导课。
“课外教育,认准团团”,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认可,而是重庆校外教育多元发展、拥抱优质资源的真实写照。洪瑶锋走进课堂,不仅是一次高端艺术资源的导入,更是重庆校外教育“联动赋能”理念的生动体现。
奥运会冠军李雪芮、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卢德龙、重庆市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杨东、小提琴名师张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琳沁……优质师资正不断汇入校外教育体系。
公益是初心,联动是方法,育人是根本。目前,全市团属校外活动场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000余人,依托市校外联59个名师工作室形成专业支撑,已开设思想引领、科学探索、艺术体育等各类课程780余门。课程收费标准较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国10个重点城市非学科类培训市场价格低约30%,较本市社会培训机构低约20%,真正实现“优质普惠”。
在资源覆盖层面,全市已构建起覆盖城乡的“2个市级场所+53个区县场所+100个社区微型少年宫+1053个青少年之家”四级网络体系,总面积达35.2万平方米。从江北区的“七彩小课堂”,到彭水县创新“1+N流动少年宫”辐射乡镇,再到215期“云课堂”直通乡村……优质资源正持续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为进一步拓展育人天地,近年来,市财政局统筹市级彩票公益金支持全市校外教育事业发展,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体育局、团市委、市文联等校外联成员单位联合举办青少年军事夏令营、青少年书画大赛、校外教育成果展演季等多个市级品牌赛事活动,年累计覆盖家长和青少年近200万人次,占全市6—18岁青少年的67%。
立足重庆、链接川渝,铺陈协同育人的广阔天地。从2022年开始,川渝两地共同举办川渝青少年全媒体创新创意实践活动,小记者们用行走的足迹,在四川省科技馆触摸未来科技、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探秘生态智慧;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触摸历史脉动,在火红年华景区体验奋斗豪情;在内江城市规划展览馆感知城市发展脉搏,在范长江新闻文化旅游区领悟新闻精神……
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云端,重庆校外教育通过公益与联动的双轮驱动,正在将“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持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起一个无处不在、多元优质的成长空间。
张亚飞 黄伟 图片由共青团重庆市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