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9月15日至21日,应新疆日报社之邀,重庆日报记者远赴新疆,与全国省级媒体共同参与“走进美丽新疆”全媒体采风活动。
7天里,每一处风景、每一段叙事、每一个场景,都勾勒出新疆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美好画卷。
碧水润天山
生态为笔,绘就长青画卷
金秋的赛里木湖,碧水映金草,静谧如诗。
为守护这份澄澈,当地做了最坚定的“减法”:拆除核心区3万平方米违规建筑,引导900余户牧民携牛羊迁出禁牧区;也做了最深情的“加法”:4.5万亩环湖植被在裸露地块扎根,35公里生态护岸如臂膀般环绕着湖泊。
自2012年起扎根于此的林业工程师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说:“守护好它,就是守护好咱的日子。”
伊犁河谷中部的巩留县,藏着另一篇生态乐章。小吉尔格朗河畔,天山雪水汇集成湖,网箱中三文鱼自在游弋。“咱用循环水养殖,绝不糟蹋一滴水。”基地负责人包世超指着水循环系统说。这份“取之有度”的智慧,让这里产出了全国40%的优质三文鱼。
红杞压枝头
产业为桥,连通富足之路
良好的生态底色,生长出富饶的果实。
精河县的枸杞素有“红玛瑙”的美誉,可前些年种植户却犯了难:保鲜技术跟不上,鲜果只能加工成干果售卖,价格始终上不去。
破局的关键,藏在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之中。
精河县先后攻克电场保鲜、冷链锁鲜技术,将枸杞开发成原浆、精酿等数十种产品;又联合航空公司、冷链仓储企业、物流企业构建起“运输网”,让冷链车跨越3000公里,将“天山味道”送抵全国商超。如今,鲜果收购价涨至每公斤16元-20元,种植户一亩地能增收4000余元。
温情暖边疆
民声为基,书写幸福篇章
富饶的果实,最终体现在民生的烟火里。
博乐市绿园小区的午后,63岁的皮达合买提老人站在新安装的电梯前,用哈萨克语连连说着“贾克斯(好)”。家住5楼的他,过去每次上楼,都要在楼梯间歇上两回:“上了年纪后,腿越来越沉,就连下楼晒太阳都犯难。”今年4月,电梯加装工程开工,8月投入使用后,电梯直通家门口,如今他按下电梯键,几十秒便能到家。
社区里的变化同样喜人:老年食堂里,抓饭的香气漫溢走廊;活动室中,下棋的、读书的居民欢聚一堂,笑声飘满小院,成了边疆最暖的烟火气。
腹地变前沿
开放为帆,驶向发展新征程
在不少人印象中,新疆是遥远的边陲。可如今,它早已褪去“偏远”的标签,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了商机涌动的桥头堡。
地处南疆的喀什,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年,它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往来,呈几何级增长。
喀什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喀什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郭树松介绍:“2021年,我们完成了南疆首票跨境电商货物申报出口,当年就做了1500万单,总值3.5亿元——零售出口、保税出口、B2B、出口海外仓,四类模式全落地了!”
更让人振奋的是后面的数字:2022年12.8亿元,2023年32.2亿元,2024年100.75亿元。跨境电商从无到有,一年更比一年强。
在“走出去”的同时,新疆也张开双臂“引进来”。2023年,在山东青岛经营水果基地的陶丽,被新疆的“诚意”请了过来。陶丽被阿图什的自然条件打动,和同伴一起组建了新疆海德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要在戈壁滩上建一座国家级无花果农业产业示范园。
现在,示范园不仅搞种植、做深加工,还开发了旅游观光、科普研学、文化创意等项目。更重要的是,他们无偿给当地农民提供果苗和技术培训,让无花果真正变成了“致富果”,助推阿图什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无花果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