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以伟大抗战精神涵育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励新时代青年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立爱国之志,筑信仰根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从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到杨靖宇“胃里满是草根、树皮和棉絮仍坚守阵地”,先辈们用生命诠释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青年涵养爱国情怀、筑牢信仰根基,要从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铭记“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壮阔史诗,感悟中国人民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要在时代发展中校准信仰坐标,准确把握“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和巨大优越性,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保持战略清醒。要于实践中彰显信仰价值,主动扎根科技创新最前沿、乡村振兴主战场、社会服务第一线,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爱国之情在攻克“卡脖子”难题、助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中转化为报国之行。
铸民族气节,挺精神脊梁。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鲜明标识。新时代青年身处多元文化交织、价值观念碰撞的复杂环境,更需以民族气节铸骨,锻造不屈的精神品格。要明辨是非曲直,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旗帜鲜明反对歪曲抗战历史、诋毁英雄先烈的错误思潮,不为错误言论所惑、所扰、所裹挟。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要捍卫民族尊严,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立场坚定,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让民族气节成为青春最鲜亮的底色。要继承和发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以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砺英雄气概,勇攻坚克难。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从用血肉来填住敌人炮火的台儿庄战役,到百团大战破袭交通线克敌制胜,先辈们用壮举证明“越是艰险越向前,方能冲破困境、赢得胜利”。新征程上,改革深水区的“硬骨头”、科技领域的“无人区”、民生保障的“薄弱点”,都是新时代青年必须跨越的“雪山”“草地”、必须征服的“娄山关”“腊子口”。要直面风险挑战,涵养“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在芯片研发、航空航天等“卡脖子”领域敢闯敢试,在应对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考验时挺身而出。要锤炼过硬本领,通过参与重大科技研发、基层实践锻炼、专业技能竞赛,掌握破解难题的真才实学,提升应急处突的实战能力,让英雄气概有硬核实力作支撑。要甘于牺牲奉献,坚持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追求,正确处理得与失、苦与乐的关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强必胜信念,引奋斗航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抗战胜利的历史实践深刻昭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航标。从《论持久战》的科学指引,到陕甘宁边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必胜信念是支撑中国人民坚持十四年抗战的精神密码。新时代青年要洞察历史规律,深刻领悟“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意义,从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把握历史主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保持战略定力,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矢志艰苦奋斗,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担当,在科技创新中勇攀高峰、在乡村振兴中深耕细作、在社会治理中主动作为,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