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降落在海拔4334米的邦达机场,当藏东高原的风裹挟着澜沧江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这一刻,我知道,与昌都的缘分,正从云端向大地生长。
来到这座被称为“藏东明珠”的城市,最先让人驻足难忘的,莫过于扎曲与昂曲的两江交汇处。扎曲在东,昂曲在西,一清一浊、泾渭分明的两条水流一路奔腾至此,交汇处便是昌都,在藏语中意思是“水汇合处”。
这样的壮观场景,让我不禁想起重庆朝天门码头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壮阔画面——两江相拥、泾渭分明的景象,恰如此刻眼前的震撼。原来冥冥之中,渝昌两地的缘分早已在山水之间悄然缔结。
扎曲与昂曲汇合后,一条名叫澜沧江的大江崭新亮相,它携带着唐古拉山的气息奔涌而出,穿越巍峨的横断山脉,流经六个国家,直奔波澜壮阔的大海而去。
作为澜沧江第一城,昌都与这条大江密不可分。崇山峻岭之间,澜沧江用甘甜的江水浇灌着两岸的农田,滋养着成群的牛羊,也见证着茶马古道上千年的故事。阖目凝神之间,耳畔似有马帮铜铃清脆作响,南来北往的行者翻山越岭,将滇茶的醇厚、蜀锦的斑斓、藏地的酥油香交织成流动的文明;古驿站的火塘边,商旅们围坐相谈,共同分享路途见闻,欢声笑语与经幡共舞……这些画面虽然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但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仍然还在上演。
如今,江水依旧奔腾不息,见证了一座座飞架南北的桥梁、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城镇,传统韵味和现代活力在这里碰撞。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既离不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
初到昌都的日子里,每当我漫步在街头巷尾,总能被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打动——
民族风情的建筑高低错落,与远处皑皑雪山、头顶澄湛天光交相辉映,自成一幅灵动画卷;路边小店木窗轻敞,唐卡、藏香、牦牛肉等特色商品吸引着来往旅客驻足挑选,在琳琅间挑选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印记;天津广场上,欢快的鼓点如溪流般淌过,身穿绚丽服饰的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舞步起落间虽简单却满溢热辣,笑声与歌声一同飘向云端……这里既有雪域高原的纯净与庄严,又有“西藏门户”特有的开放与包容。险峻的群山和汹涌的江水未能阻断交流,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相遇,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作为援藏队伍中的一员,我总会忍不住思考:是什么让这片土地既保留着原生态的壮美,又涌动着发展的活力?答案或许早就注定——如同澜沧江兼容并蓄的胸怀,昌都正以开放的姿态,寻找着属于藏东的发展路径。
这条路径,在文旅发展的蓝图中尤为清晰。
千年茶马古道上,栈道的残痕仍嵌在崖壁,石头间深浅不一的马蹄印,无一不述说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动人故事,不少游人重走古道,打卡记录。卡若遗址的陶片上还留着远古先民的指纹,察雅的唐卡颜料里沉淀着矿物与时光,芒康盐井的卤水中浮动着千年的阳光;然乌湖的镜面倒映着来古冰川的蓝,仿佛将天空揉碎在了湖心。
作为西藏解放事业的光辉起点,红色基因早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山川肌理。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地方,更孕育出三十余项“西藏第一”,每一项都镌刻着厚重的历史荣光,见证着新昌都、新西藏的沧桑巨变。
独特的历史与地理因素,造就了昌都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当下的昌都,正循着山水脉络与历史足迹,深入挖掘优质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文旅体验——从“两江交汇”的城市地标,到“一县一特色”的民俗体验,从生态观光到红色文化研学……人们奔赴而来,为了赴一场雪山、湖泊、峡谷的视觉盛宴,更是为了在茶马古道的蹄声、藏地歌谣的韵律与红色故事的回响中,沉浸式感受那份穿越时光的浓厚人文底蕴。
望着澜沧江奔腾向东的方向,浪花拍岸的声响里,我的信心愈发坚定。三年时光,不长也不短,足够我们埋下一粒种子,见证它抽出新芽。
我们带来的,或许是些许的发展经验与技术资源,但更想收获的,是与昌都人民并肩奋斗的情谊,是参与这片土地蜕变的荣幸。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和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挥洒智慧与汗水,将足迹踏遍雪域大地,把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在藏东高原之上、深山峡谷之中,有一座城,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有一群人,正用热爱与坚守,谱写着昌都发展的新篇章。
澜沧江的水还在奔流,正如昌都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初来乍到的感慨,终将化作踏石留印的工作动力;对文旅发展的期待,必将在携手奋进中照进现实。这三年,我们以初心为笔,以两江为墨,定能在藏东大地上,写下属于援藏人的赤诚与担当。
(作者系重庆市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