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由危化品导致的事故,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杭州一网友发文称,其母于本月9日上午散步时误踩氢氟酸,当场无法行走,随后出现呼吸停跳等症状,当晚就因心肺功能衰竭而离世。
只是误踩就被夺命,令人倒吸一口凉气。因腐蚀性极强,可腐蚀玻璃、金属、人体骨骼,氢氟酸被称为“化骨水”。《危险化学品目录》明确标注,氢氟酸属急性毒性最高类别,皮肤接触即可致命。因此,氢氟酸需密封储存于塑料容器,操作者必须佩戴专业防护装备。
如此危险的东西,怎会被散步的居民碰上?综合多方信息可知,事发地系一拆迁后废弃地块,非私人用地,当地部分居民平时还会在这里种菜。当地警方表示,涉事危化品的来源仍在调查,初步判断非恶意投放。事发后,调查人员在现场又挖出两瓶氢氟酸。
案件细节虽尚不完整,但“失管”二字已清晰浮现。其一,拆迁地块本应纳入规范管理,形成从土地移交到后续开发的全周期监管闭环。本案中涉事地块任由居民出入、种菜,暴露出当地在闲置地块管理上的漏洞。其二,针对危化品的生产、储存等,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要求。数瓶氢氟酸被丢弃在外,至少说明当地危化品终端管制仍不健全。
事发后,有媒体调查发现,氢氟酸竟可于网上自购,且无需任何资质验证。“法律严禁无资质主体销售,也严禁向未取得许可的个人出售,销售方必须严格审核客户资质——但现在网购平台上,这些规定似乎成了‘一纸空文’。”法律界人士邵斌对此忧心忡忡。从“户外偶遇”,到“随意网购”,氢氟酸的失管已非偶然现象,必须尽快出手、从严处置。
补漏,要由点及面。目前,涉事“化骨水”来自哪里、还有多少,尚无确切答案。当地警方“建议散步人群注意脚下”,称后续会加强排查,这显然不够。血的教训在前,该不该马上封闭事发地?该不该立刻梳理此类危化品的使用与流通情况?当地有必要扩大排查范围,找出更多“隐秘的角落”,避免同类风险在其他区域重演。
监管,要全程在位。就在本月,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明确要“对危险化学品实行电子标识和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和监控”。紧跟立法导向,监管工作应进一步强化对危化品的全流程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健全产、运、售、用溯源追责机制,力求危化品“瓶瓶监管有数、环环负责到人”。
小概率个案,也需要深层次反思。人命关天,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安全的追求。只有织密织牢这张安全网,城市才能稳稳托住人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