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发布“十四五”成绩单,其中一组数据格外亮眼——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达6.2%,总量达1.98万亿元,贡献全市40%的固投、60%的GDP、8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量、90%的新增就业。一连串的亮眼数据,反映着重庆生机勃勃的民营经济发展态势,也是重庆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的见证。
数据带来的是信心,人的感受则诠释了缘由。对重庆三未信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昕而言,对重庆营商环境的感受,可以用“三个没想到”来概括:在接洽落地合作时,江北区的招商团队阐明企业所需和自身优势,让他第一次发声“没想到”;在项目申报过程中,产业链专班的主动对接、耐心指导,让他第二次感慨“没想到”;在选择办公场地时,江北区大数据局的靠前服务、精准选址,让他第三次说出“没想到”。
观小可以见大。胡昕的“三个没想到”,道出了江北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的奥秘;连续四年在全市营商环境中领跑的江北区,又折射了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努力。能让一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企业负责人,说出“三个没想到”,这恰恰说明,“三个没想到”里,就藏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密码。
第一个密码,是团队要专业。越是专业的事,越需要专业的团队,招商引资、对接企业,尤其如此。专业的团队,既懂产业又懂政策,面对企业需求,能够打破信息壁垒、引导跨部门合作。这些在企业眼中,意味着更高的行政效率、更快的办事速度、更低的对接成本——而这,也体现着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密码,是视角要转变。转变视角,既是对服务机构而言,也是对工作人员而言,概括起来,就是多一些服务意识、少一些“主场”思维,多站在企业的视角看问题,并将企业的问题、需求、堵点卡点想到前面,给出解决方案。转变了视角,就能在服务企业时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确保服务不缺位、不跑偏、见实效。
第三个密码,是机制要高效。好的机制,是专业团队发力和良好服务落地的保障。制定了有利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更要以高效的机制来执行。从规范涉企执法,到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再到为企业解难纾困,呵护营商环境的机制运行得越通畅,企业的获得感就越强、面对市场竞争就越有底气。
数据显示,今年1-7月,重庆累计新办涉税经营主体43.4万户,同比增长15.9%。面对这种良好态势,重庆用一连串的行动,呵护来之不易的成果。从先前出台的《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到成立“个转企”工作专班、为有转型意愿的个体工商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再到建立常态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走访服务机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全盘谋划、重点突破,大处着眼、细处打磨,已经成为重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常态化行动。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企业家“三个没想到”的感慨,既是对一个区的认可,也是对一座城的鼓舞。当更多区县从“三个没想到”里,悟出更多打造营商环境的妙招、实招,重庆的营商环境定将再上一个台阶、再创更多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