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这一段取材于真实历史,我还记得创作采风时看到记录这一刻的照片时的震撼,这不就是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精神的具体体现吗?”
在北京演出现场,大学生潘晓雪红了眼眶:“原来芭蕾舞不只有《天鹅湖》的唯美,还能把抗战故事讲得这么有力量。当演员们在炮火中坚持用足尖舞出风采时,我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而这种共鸣,正是题材扎根历史、贴近民族情感的直接体现。
如果说《归来红菱艳》是对红色历史的深情回望,《谁在敲门》则是对当代现实的敏锐捕捉。该剧聚焦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川渝家庭的命运沉浮,折射出社会剧变下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个体身份的挣扎。
《谁在敲门》编剧喻荣军最初接到剧本改编的邀请时,表示拒绝。但后来翻看小说之后,改变了主意。在他看来,这虽然是川渝家庭的故事,但那种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亲情的羁绊和时代的焦虑,是最鲜活的时代切片,肯定会与观众共情。
从历史深处的红色记忆到当下生活的现实切片,重庆舞台艺术的题材选择始终既深挖本土历史文化富矿,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让作品自带时代温度与情感共鸣。
形 式
打破老套路,本土故事焕新韵
题材是骨架,形式是血肉,重庆舞台艺术精品的“破圈”,还离不开对艺术形式的大胆创新,让本土题材以更贴近当代观众的方式呈现。
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的创新,在于将西方芭蕾与中国元素、重庆地域特色深度融合。如何用传统芭蕾来演绎抗战时期的中国故事?《归来红菱艳》巧妙融入了诸多巴渝特色文化符号:音乐上,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重庆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幺妹,我们回家”等地道重庆方言的背景音,象征着这座城市的乡音;舞台场景设计上,无论是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盘根错节的黄葛树、层层叠叠的石板阶梯,还是细雨朦胧的山城街巷,都极具重庆辨识度,让观众触摸到重庆更深沉、更坚韧的灵魂底色;舞蹈呈现上,将苗族、维吾尔族等风格各异的民族舞蹈融入其中,尽显民族文化交融之美。
“相比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另辟蹊径,以一位舞蹈界前辈为原型,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既保留了思想高度,又兼具艺术格调,让这部历史题材舞剧显得很清新。”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用“切口独特、叙事新颖”来形容这部舞剧的魅力。
《谁在敲门》的创新,则在于集合了川渝两地话剧院团的各种优势,以资源、人员、情感融合式整合激发化学反应。剧中26个主要角色,由双方文艺骨干演绎;语言上,全剧以川渝方言演绎,展现出川渝人的语言智慧和文化性格。“作品的时代性是相通的,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目同样能够打动不同地域的观众。”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说。
的确,9月8日,记者在杭州蝴蝶剧场观演时,台下不时响起的掌声和笑声证明,观众并没有因为方言而影响观看。“《谁在敲门》犹如川渝火锅,麻辣鲜香,满是滋味。贯穿全剧的川剧曲调粗犷、昂扬,显现川渝强大的韧性。绵软又带有幽默的方言生动有趣,富含生活哲理的方言俗语更为话剧增添了几分色彩。”杭州市评协会员、杭州市文艺家联合工会委员陈张立如此评价道。
品 质
抠细节改不足,“磨炼”出好作品
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磨”出来的。9月8日晚,业界专家研讨《归来红菱艳》的北京之行时纷纷指出,从2023年首演至今,该剧可谓脱胎换骨。
而这背后,是主创团队在巡演过程中不断吸收、改进、提升。“实际上,《归来红菱艳》这次进京展演的已经是5.0版本,不仅剧情主线更加凝练,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信仰力量也塑造得更加鲜明。”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今年上半年受邀为该剧文学顾问,据他介绍,5.0版本的《归来红菱艳》进行了主题上的凸显,力图呈现爱国芭蕾舞蹈家以舞报国的真实历史、洋为中用、创新创造中国艺术的文化历程,以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践。
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同样体现在《谁在敲门》的创作中。该剧于今年初首演后,已经在川渝大地演出20多场,不断根据观众反馈和专家意见,进行改动升级。8月初,演职人员在成都进行了一次“封闭性训练”。从角色的方言咬字到情绪递进的处理,都进行了精益求精的淬炼,正如导演王筱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让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每一个角色都成为“沉默大多数”的代言人。
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既有艺术高度,也会有市场热度。截至9月12日,《归来红菱艳》已经演出98场,即将在深圳迎来100场的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观众的追捧。据抖音的流量统计,它在全国排名第三,这足以说明其受到观众喜爱的程度。《谁在敲门》的市场表现同样亮眼,24场演出吸引了1.5万余人次观看,每场上座率达90%。
从《归来红菱艳》的足尖抗战到《谁在敲门》的家庭叙事,一周之内在京浙双城绽放光彩,这是重庆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10月,川渝将联合举办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目前重庆有原创歌剧《尘埃落定》、话剧《谁在敲门》、舞剧《杜甫》《天下大足》4部作品入围文华剧目奖终评,原创双人舞《惊鸿》入围文华节目奖终评,期待重庆舞台艺术作品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