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清单引发的基层嬗变铜梁安居,在江水环抱中遇见千年乡愁
第008版:红岩周刊
上一版   
一份清单引发的基层嬗变
铜梁安居,在江水环抱中遇见千年乡愁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着档案看重庆

铜梁安居,在江水环抱中遇见千年乡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安居龙舟赛照片。(铜梁区档案馆藏)

  野竹环城翠,山花入户馨。琼江与涪江深情相拥,孕育了这座枕水千年的古城——铜梁安居。古人诗句描摹的画卷,至今仍在江畔徐徐铺展。3000米历史街巷蜿蜒,串起“九宫十八庙”的飞檐斗拱;龙舞鼓点铿锵,应和着川江号子的悠远回响。作为重庆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山水古城,重庆铜梁区的安居古城阅尽1500年沧桑,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时光的故事。

  “安居”之名,源于大安溪(琼江),寄托着“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据光绪《铜梁县志》记载,这里曾三度设县(隋开皇八年、北宋熙宁七年、明成化十七年),于清雍正六年并入铜梁,乾隆四十一年始更为乡。县志形容其形胜:“依山为城……涪江历千里而入境……绕城三匝,陷为深潭。”独特的地理格局,造就了安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群:民居临崖吊脚,宫庙古韵盎然,一砖一瓦,尽显巴渝山城的营造智慧与地域风情。

  作为水陆通衢,安居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的重要落脚点之一。那份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化作了“九宫十八庙”的恢宏建筑群。福建会馆(天后宫)、湖广会馆(禹王宫)、齐安公所(帝主宫)……各省移民纷纷集资筑起联络乡谊的殿堂。建筑风格融汇巴蜀、中原、岭南精粹,曾是当地移民祭祀、集会、议事的中心。其中,福建会馆、黄州会馆、湖广会馆“三宫并立”,共用边墙,气势磅礴,无言诉说着异乡人守望相助、终成近邻的融合佳话。

  安居的山水,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昔日闻名遐迩的“安居八景”(如“化龙钟秀”“飞鳯毓灵”),尤以“玻仑捧月”最为神奇——中秋之夜,玻仑山古寺内,月光穿窗,恰好落于如来佛掌心,宛如捧月,这一奇观连书法大家米芾也曾慕名挥毫。近代烽火中,安居更是不凡: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在此驻训,培养抗战精英;刘伯承元帅曾在此秘密栖身,后经水路赴汉口领导南昌起义;音乐家刘雪庵在此教唱战歌,鼓舞士气;抗美援朝一级英雄邱少云少年时从安居码头离开家乡,参军入伍……

  铜梁龙灯龙舞,是安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清代《铜梁县志》已有“上元张灯火……辉煌达旦……喧阗街市”的盛况记载。铜梁龙灯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在安居达到鼎盛。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傅全泰在此创办首家扎龙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更率铜梁龙舞上国庆50年盛典,赢得“中华第一龙”美誉。如今,安居龙舞已成为古城跳动的文化脉搏。

  在两江交汇的宽阔水域,龙舟竞渡民俗传承千年。档案记录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龙舟竞渡的盛景:龙舟如箭离弦,江岸人潮如织,号子声震天动地。那奔腾的浪花,是古城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如今,这一传统又以“安居端午龙舟会”的形式焕发新生。

  2008年,安居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程随之展开。文庙、县衙、南华宫等20余处古建重现光彩,60余项保护修缮有序推进。漫步老街巷弄,龙舞翻飞、川剧悠扬、龙灯溢彩;赛龙舟的呐喊、金钱板的脆响、翰林酥的甜香、盖碗茶的氤氲……传统民俗与烟火生活交织流淌,在时光的长河中,为这座千年古城续写着新的乡愁印记。

  通讯员李慧敏、张浩,记者张莎编写

  铜梁区档案馆提供支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