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29日,北碚区开展“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主题活动,孩子在公益义卖市集选购自己喜爱的物品。特约摄影 秦廷富/视觉重庆 |
 |
“助浴快车”开到綦江区通惠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享受助浴服务。(市慈善联合总会供图) |
在重庆这座山水之城,慈善的暖流始终与城市脉搏同频共振,呼应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10年来,市慈善联合总会始终将党建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根与魂,坚守“慈善为民”的初心使命,以“守正创新”为发展内核,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奋进中播撒希望,在数字赋能的浪潮中开拓新局,在品牌打造的创新实践中传递温暖,在传播慈善文化的过程中凝聚力量。
2016年至2024年,总会累计筹募款物72.9亿元,救助总支出71.17亿元,受益群众数百万人次。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善举,不仅书写了重庆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更让每一份爱心化作点亮美好生活的熠熠微光,汇聚成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强大合力。
慈善之力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10年来,总会始终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慈善工作,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总会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发展慈善事业头等大事,捐赠款物27.65亿元,占同期总支出的85%以上,帮扶贫困人口123万人次,成为重庆社会力量扶贫主力军。2021年,总会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圆满完成,总会把工作重心接续到助力乡村振兴上,2021年以来,用于乡村振兴的款物共计33.42亿元,为全市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慈善力量。
綦江区隆盛镇山林村,群山环抱间,“一村一梦”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温暖图景:一条条拓宽的公路上,贴心地配置了盏盏路灯;田垄间的药材基地,村民挥汗如雨透着干劲;标准化兔场里,肥硕的兔子“蹦”出集体经济的活力……
南川区庆元镇龙马村的田间地头,52岁的种植大户缪小兵望着100亩郁郁葱葱的草莓椒田,眼角眉梢都漾着笑意。“多亏‘但见山乡辣椒红’慈善项目的助力,给我们免费发放辣椒苗、肥料,并且提前对接好下游企业,销路也不愁了!”缪小兵说,村民们的积极性高涨,20多户村民跟着他一起打理这片草莓椒田,从育苗到挂果,大伙儿分工协作,干劲十足。
山林村的蝶变和缪小兵的干劲,正是市慈善联合总会助力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效果的生动缩影。
市慈善联合总会在“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公益活动中,推出了“一村一梦”公益项目。2022年至2024年,共策划实施了“一村一梦”“但见山乡辣椒红”等公益项目658个,募集资金10.38亿元。
如今,一批项目收到较好成效:“点亮乡村太阳能路灯”项目,累计为全市38个区县899个村社安装太阳能路灯6.7万余盏,受益人数超60万人;“巴渝新农具计划”项目在全市14个区县举办培训超千场,培训“新农人”1万余人,带货总成交额超千万元;“但见山乡辣椒红”项目让1600多户农户增收……
2万多名慈善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义诊、电商培训等公益活动;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办了7个慈善超市,送发慈善款物942万元,数万人次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数字赋能
指尖公益成为慈善新潮流
“过去要做理疗得去镇上,很麻烦;现在,‘健康屋’就在家门口,身体上的小问题不出村就解决了!”巫溪县尖山镇太平村村民向世碧说,能在家门口理疗很方便。
在慈善公益领域,数字赋能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巫溪县“自然健康屋”项目就是有力例证。
巫溪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得益于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村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日积月累的小问题”,成了困扰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新难题。
2022年,市慈善联合总会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支持巫溪县发起“自然健康屋”公益项目,缓解山区居民慢病煎熬,推广简单理疗技术,培养居民健康生活意识。
项目借助腾讯公益平台上线,引发广泛关注,吸引大量爱心人士捐款,为项目推进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项目还开展远程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家线上答疑,突破地域限制,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村民。
为推进互联网募捐常态化,市慈善联合总会创新公益活动方式,将老百姓生活中的“小梦想”“微心愿”设计成接地气的互联网公益筹款项目。同时,以多个互联网募捐平台为抓手,多渠道募集资金。目前,市慈善联合总会已在腾讯、支付宝等15个互联网募捐平台上线项目。
“真没想到,指尖动一动,捐助1元钱也能帮到大山里的老人。”市民王先生打开手机,看着“久久公益节”活动的捐赠回执,忍不住跟家人分享这份感动和自豪。
如今,市慈善联合总会互联网募捐额和捐赠人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慈善机构排行榜前列。2016年至今,总会互联网募捐总额33.17亿元,已入驻互联网慈善平台15个,互联网募捐已成为总会慈善募捐的主渠道。
创新品牌
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钓鱼,走起!”46岁的王华忠在微信群开心地邀约病友出游。发消息时,他正在南川区一家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脸上却不见愁容。十年前,王华忠确诊肾功能衰竭,多年治疗过程中,他结识了一群互相鼓励、打气的病友,也因为社会保障和慈善的关怀救助,而倍感温暖。
王华忠和他的病友们均通过“慈善+渝快保”项目,免费投保了医疗保险,除医保正常报销外,“慈善+渝快保”还能按比例再报销一部分费用。今年,该项目已在全市36个区县铺开,为2.75万名困难群众送去保障。
不只助医。10年来,市慈善联合总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小事着眼、细节入手,创新打造一批具有民生温度、广泛影响力的特色项目和慈善品牌,取得突出社会效益。
在助力城镇困难群众方面,市慈善联合总会支持全市178个乡镇街道设立476支社区阳光基金,为乡村、社区“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重点困难群体提供帮扶和专业服务;开展环境改善、邻里互助、慈善文化营造等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受益群众48.5万人次。
助老、助幼方面,自2018年推出“助浴快车”项目以来,10辆“助浴快车”开进全市29个区县100多个街道、乡镇、社区和养老机构,为7万多位老人送去舒适和温暖;通过线上线下捐赠投入资金超1400万元,帮助6个区县开办老年爱心食堂,为超60万人次老人提供方便、热乎、可口的饭菜;联动巫溪县慈善会推出“云守护独居失能老人”慈善公益项目,为70岁以上独居失能且居住偏远的老人安装远程红外探测仪,目前已完成300多个探测仪安装;携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善满山城帮扶计划”,搭建数字关爱平台,为困难老人和困境儿童发放关爱券,“一老一小”可以按照需求兑换商品和服务,提升了慈善帮扶的精度和温度,截至2025年8月,该项目已惠及全市520名少年儿童。
一个个特色项目、慈善品牌,是倾注重庆慈善人大量心血、始终熠熠生辉的“爱心长跑”,也将“重庆慈善”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文化铸魂
让慈善理念融入城市血脉
在巫溪县古路镇观峰村,村史馆展示了24个慈善故事,彰显崇德向善的文化传承;邻里守望“六个一”的志愿服务模式,让老人、小孩不孤单,提升了村民幸福感……92岁的胡菊先笑着说:“村干部常来看我,周末村里游客也多,一点都不孤单。”
观峰村是市慈善联合总会于2023年命名的首个“慈善文化示范村”。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坚持宣传践行以孝德文化为重点的慈善文化,在村里建设了孝德广场、孝德文化长廊、孝德名人榜、孝德文化墙、农耕文化体验馆等,总结推广“每周不忘打电话、教会父母学上网”等“新二十四孝”,大力褒奖慈孝典型,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
以文化铸魂,以慈善聚力。市慈善联合总会始终把慈善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精心营造慈善氛围,用情播撒慈善种子,推动“善基”越筑越牢,“善源”越来越多。
为营造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市慈善联合总会自2016年以来持续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通过集中举牌捐赠、颁发“重庆慈善奖”、发布慈善品牌项目、开展网络募捐活动以及线上线下宣传等,让“中华慈善日”深入人心、成为时尚。
为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市慈善联合总会还倡导发起“巴渝慈善文学”活动,通过举办慈善诗歌朗诵会、编辑出版巴渝慈善文学丛书等形式,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创作诗歌、小小说、散文等多类慈善文学作品,培育“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
10年来,市慈善联合总会还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手拉手”十国少年中国行、首届“西部论善”公益峰会等活动,展示了山城重庆的精神风貌及良好城市形象,提升了重庆慈善的影响力。
新征程,新使命。市慈善联合总会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民政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重庆市慈善条例》,高质量发展慈善事业,全力助推全市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