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天安门广场 感受祖国的伟大“国仇家恨不能忘,年轻人不能忘本”
第011版:致敬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上一版 下一版 
站在天安门广场 感受祖国的伟大
“国仇家恨不能忘,年轻人不能忘本”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97岁重庆北碚籍老兵天安门前观礼阅兵
“国仇家恨不能忘,年轻人不能忘本”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洪代彬(前排右二)在阅兵式现场。(北碚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祖国有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我深感自豪!”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结束后的媒体采访中,重庆北碚籍抗战老兵洪代彬激动地说。

  作为西南片区唯一一名应邀参加阅兵式观礼的抗战老兵,洪代彬坐在观礼区的第一排,目睹了阅兵式的盛况。

  早在几天前,洪代彬便将海军制服仔细整理好,一次次对着镜子试穿,希望能以最精神的面貌奔赴与祖国的这场约定。

  上午,当各受阅方队迈着正步整齐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当各种新式战机在长空呼啸而过,当各种新型武器、装备集体亮相,观礼台前的洪代彬眼含热泪,他向着方队行进的方向,郑重而颤抖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阅兵式结束后,在返回宾馆的车上,洪代彬仍一遍遍刷着手机上的视频,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80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多想告诉那些死去的战友,山河无恙,我们这代人值了!”

  “这70多分钟的阅兵式是我这一生最难忘的时刻。”洪代彬用近乎颤抖的语调说,“国仇家恨不能忘,年轻人不能忘本。”

  97岁的洪代彬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洪代彬在重庆出生,是重庆大轰炸幸存者之一。1944年,为抗日救国,16岁的洪代彬投笔从戎,考入国民党空军入伍生队总队,后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是黄埔军校第21期学员。在昆明学习期间,洪代彬曾参与巫家坝机场扩建与维修等工作。

  1945年6月,洪代彬考入“赴英接舰参战海军学兵总队”,因其反应快、计算能力强,被选送到英国皇家海军通讯学校学习。在英期间,洪代彬学习成绩优异,1948年,洪代彬随“重庆号”巡洋舰返回中国。

  “在1949年2月25日,我跟随‘重庆号’巡洋舰起义,投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怀抱。”洪代彬回忆,自己相继在人民海军快艇学校、军通信学校等地工作,参与组建了国家第一支鱼雷快艇部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通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1966年,洪代彬转业至重庆市朝阳中学工作,直至1988年离休。在重庆北碚工作期间,洪代彬始终保持抗战时期艰苦朴素的作风。退休后,他一直穿着一件老军装,袖口破了,用针线缝补好又拿来穿;家里以前的漱口杯是他为抗美援朝官兵进行外语培训时发的纪念品,也是用了很多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