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天安门广场 感受祖国的伟大“国仇家恨不能忘,年轻人不能忘本”
第011版:致敬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上一版 下一版 
站在天安门广场 感受祖国的伟大
“国仇家恨不能忘,年轻人不能忘本”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阅兵现场

站在天安门广场 感受祖国的伟大
——本报记者亲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周尤

  九月三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纪念大会现场放飞和平鸽和气球。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精彩视频 扫一扫 就看到

  2025年9月3日,世界的焦点定格在东方。

  这一天,喜悦的豪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倾情绽放。

  这一天,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80年时光流转,山河巨变。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巨大牺牲的深切缅怀。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这次阅兵,是对捍卫和平决心意志的坚定表达。

  胜利荣光从未褪色,和平信念历久弥坚。这次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向明天宣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华民族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作为新重庆-重庆日报特派记者,我有幸来到北京,亲身感受阅兵式的恢宏气势。

  充满期待

  等待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3日凌晨,雄伟的天安门,宽阔的长安街。

  记者跟随媒体同行一起来到中华世纪坛接受安检。尽管等待安检的人员已经排起了长队,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安检人员的严谨和专注。

  晨曦中的天安门广场宁静祥和,经过前几日秋雨的洗礼,北京的天空更加晴朗透彻。记者在现场看到,阅兵式现场设置的临时观礼台围绕着主通道斜向外依次排开,加上长安街两侧的观礼席,天安门广场共计可以容纳超5万人同时观礼。座椅的颜色也非常考究,分别是丰饶金、城墙红和橄榄绿。特别是红色的选择,不仅和天安门城墙相呼应,也与广场周围围合的80面红旗以及红色的花坛布置相得益彰。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东西两侧,布置了年号台。年号台的花卉绿化等要素,同样以红、黄、绿为主色调,其上分别立有“1945”和“2025”两个年份图案。

  清晨5时许,东方露出橙红色的光,朝霞渐渐染红了天空。天安门广场已经热闹起来,各种工作车辆穿梭在天安门前,工作人员紧张地忙碌着,参与阅兵的部队开始准备再次演练,“向右看”“向左看”的声音回荡在天安门广场。

  记者们也抓紧时间对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为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做好准备。

  距离阅兵开始尚有一段时间,参与阅兵报道的媒体记者已就位。新重庆-重庆日报的座位位于西侧临时观礼台的绿色区域,这里是各媒体和市民代表观礼区。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有的在采访,有的在电脑前敲击键盘,有的扛着“长枪短炮”测试点位,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

  为观礼嘉宾指路递水、为抗战老兵提供医疗服务……在天安门广场,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环卫工、志愿者也在紧张忙碌着。这次阅兵专门从首都30多所高校选拔了一批热情、专业的志愿者,在各个点位为观礼人提供及时、周到的志愿服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黄思佳报名成为志愿者:“这次经历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国之大事中,深感荣耀。站在这里,我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早上7点,越来越多的观礼嘉宾走上观礼台,大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此时的长安街上,工作人员和受阅部队正在紧张有序地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所有人心中满是期待与兴奋,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45个方(梯)队

  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担当与力量

  早上8点,阳光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泛着金色的光辉。广场上,受阅方(梯)队如挺立的峰峦,静静等待着光荣的检阅时刻。

  他们当中,有传承着铁血荣光的徒步方队——其人员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以及抗日根据地所在省份的民兵为主抽组;有首次在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活动中亮相、展现中国国际担当的维和部队方队;还有那抹亮眼的巾帼红——来自15个省份、涵盖主要抗日根据地的全女兵民兵方队。

  9时整,纪念大会正式开始。

  “嘀嗒、嘀嗒”广场两边的大屏幕出现了摆动的钟表图像。“1945”“1955”“1965”……直到“2025”,一个个数字更迭,代表着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

  礼炮声响彻云霄,全场起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现场数万人庄严地注视着国旗,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9时44分,空中护旗梯队率先亮相,揭开阅兵分列式的序幕——3架直升机分别悬挂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迎风向前,26架直升机组成巨大的“80”字样,3架直升机分别悬挂“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条幅飞过天安门广场。

  随后而来的是徒步方队,他们迈着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步伐,正步通过天安门广场。那支蓝色的维和部队方队,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具有东北抗联血脉,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步伐坚定而自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担当与力量。

  “狼牙山五壮士”战旗、“金刚钻”战旗……带着80面抗战旗帜走来的是战旗方队。战旗,胜利的标志,荣誉的象征。闪耀在辉煌战史上的一面面旗帜,记载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奋进历程。

  记者的斜前方坐着一名70岁左右的老人。当战旗方队走来时,他指着远处迎风招展的战旗对身边的年轻人说:“小伙子,你看那面旗帜,上面写着‘狼牙山五壮士’。你知道这个故事吧,5位勇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把敌人引向狼牙山绝顶,最后纵身跳下悬崖。”小伙子点点头,眸子里倒映着猎猎红旗。

  老人的声音愈发深沉:“我们如今安稳幸福的生活,都是无数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在这个特殊时刻,历史的烽火与和平的晨光,在两代人的对话间完成了神圣交接。

  “轰隆、轰隆”伴随着巨大轰鸣声而来的是装备方队。一辆辆先进的坦克、装甲车、导弹发射车等整齐排列,如钢铁洪流一般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这些装备很多是首次公开亮相,代表了我国军事科技的最新成果。

  “看着这些威力强大的装备,我心中充满了震撼,也为祖国的强大军事力量感到无比自豪。我知道,这是我们国家捍卫主权、维护和平的坚实后盾。”来自安徽安庆市的记者江月由衷感叹。

  在整个阅兵过程中,由1300余人组成的联合军乐团的演奏也为现场增添了浓厚的氛围。这是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乐团,他们精心编排了《松花江上》《保卫黄河》等经典抗战曲目,同时也演奏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曲目。那激昂的旋律,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抗战精神的伟大。

  8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整个天安门广场沉浸在热烈的欢呼中。

  重庆观礼人

  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纪念活动结束了,但现场观礼的嘉宾却迟迟不愿离去。

  记者在广场上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

  “很荣幸,同时也非常震撼!”沈铁梅说,“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我作为文艺家代表登上了彩车,备受鼓舞。这次作为全国劳模代表,现场见证了祖国的荣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要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推广到世界,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力量。感受到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底气!”受邀到北京观礼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市总工会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杨懿曾经驻村与农民兄弟一起为脱贫而奋斗,如今又投身工会服务职工群众,“今天看到一队队威武雄壮的钢铁之师浩荡而来,仿佛也看到昔日抗战后方,南泥湾的农民兄弟喊着开荒号子而来;看到军工厂里,锻造大国重器的工人朋友唱着劳动赞歌而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需要翻越的‘黄土岭’、拿下的‘平型关’。新时代新征程,唯有把激动之情转化为建设新重庆之志,牢记使命,勇毅前行,才能不负先辈嘱托,不负时代重任。”

  “当我在阅兵现场看到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受阅方阵迈着铿锵步伐而来,心中满是震撼与自豪。”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陈卉丽表示,人民军队是守护家国安宁的钢铁之师,而自己的工作职责是守护石刻文明传承,虽领域不同,却同样承载着“守护”的使命——他们护山河无恙,我们守文明薪火。“这次观礼机会,是荣誉更是鞭策。未来,我会以更精湛的技艺修复历史印记,也将带动更多女性勇担责任,在守护家国与文明的道路上续写巾帼华章。”

  伊朗华侨华人联合会执行会长马正华,是在伊朗撤侨行动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重庆永川籍华侨,本次收到中国侨联邀请,代表海外侨胞共享荣光。

  “站在天安门广场,耳畔回荡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声,眼前掠过一个个威武雄壮的方阵。8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军队早已装备精良、士气高昂,自主研发的先进武器装备彰显国家实力。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先烈——正是这些英雄用血肉之躯捍卫了民族尊严,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马正华感慨,这场阅兵不仅展示了国威军威,更传递了珍爱和平的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人,既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要弘扬抗战精神,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勇于担当,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80年光阴流转,那场气壮山河的伟大胜利依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今天,当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时,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史诗,依然让无数华夏儿女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80声礼炮的余韵仍在耳畔回荡,三军将士铿锵的步伐犹在心头震颤。长安街上,金色阳光正洒向战士们远去的背影,也照亮着孩子们手中挥舞的国旗。我们看见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正代代相传。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续写者,奋斗者的脚步永远向前!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