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高等教育力量深耕城市之治 展现重庆之为让城市文化软实力成为新重庆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扫码关注!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为重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深耕城市之治 展现重庆之为
让城市文化软实力成为新重庆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

深耕城市之治 展现重庆之为

刘力

  从南山眺望蓝天白云下的重庆城区。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如强劲东风激荡巴渝大地,为重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了澎湃动能。全会紧扣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立足重庆的特殊市情和发展阶段,以登高望远的战略格局、人民至上的炽热情怀、直面矛盾的勇毅担当、系统集成的科学方法,擘画了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彰显了重庆扛起国家使命、回应人民期待的高度自觉。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既是对城市治理理念的凝练升华,也是对实践路径的明晰廓清,更是指引我们深耕城市之治、展现重庆之为的行动指引。

  “城市之治”怎么看——深学细悟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前行坐标和方向指引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是一次具有全局性、开创性的重要会议,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行动指引。全会审议通过的《意见》和决议,观势谋局、思想深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和深厚的价值意蕴。

  一是视野开阔恢弘,彰显了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国家使命”与“重庆担当”。全会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将重庆这座超大城市的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来精准定位、系统谋划,鲜明提出要努力让重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窗口”。“窗口”的要义在于展示、观察与印证,它标示着重庆要为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创造鲜活经验,以“重庆实践”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本。全会明确要求“要在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中把握城市工作部署要求,对标抓好贯彻落实,不断开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这一要求的本质,是让重庆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为依托,将国家战略蓝图转化为精准的“施工图”,使每一项工作都成为支撑国家战略落地的牢固支点,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时代长卷中的“重庆华章”。

  二是人民立场坚定,诠释了现代化新重庆城市工作的“价值坐标”与“民生温度”。全会最为鲜明的价值底色与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见》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贯穿城市工作全领域,深刻诠释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价值依归和力量源泉。全会强调“要始终把牢人民城市发展大方向”,要求以“人民至上”作为政策制定、项目落地、改革推进的根本标尺,把“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贯穿城市工作全过程。这种根植于人民的发展逻辑,正转化为覆盖“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使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宏大叙事具象为万家灯火的温暖图景,生动彰显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民生温度与实践深度。

  三是问题导向鲜明,直面当前重庆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结构性问题”。全会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便是不回避、不遮掩,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主动破局的清醒担当,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结构性问题摆上台面,进行精准剖析与系统拷问。“城市发展能级和竞争力不够强”,直指重庆在区域及全球竞争中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策源力、高端要素集聚功能等方面亟待提升的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深刻揭示重庆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直辖市,其内部存在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梯度差;“城市规、建、运、治整体统筹效能不高”,清晰点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规划的前瞻性与系统性、治理的协同性与有效性存在脱节。这种鲜明的问题导向展现出市委市政府敢于直面问题、动真碰硬、啃“硬骨头”的战略魄力与务实作风,为靶向施策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奠定了认知与行动基础。

  四是方法系统科学,构建了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践体系与行动路径。全会运用系统观念与辩证思维,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构建起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目标—行动—保障”体系。在目标维度上,全会提出打造“创新之城、宜居之城、美丽之城、韧性之城、文明之城、智慧之城”,从经济、社会、生态、安全、文化、技术六个维度,勾勒出现代化新重庆的立体图景,既彰显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精准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在行动层面上,全会围绕“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城乡融合”部署重点任务,彼此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实践路径。这一科学方法论,不仅为深刻理解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清晰框架,更以体系化思维打通“战略构想—战术执行—成效评估”全链条,为重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了系统性动能。

  “重庆之为”怎么干——全面落实全会部署,让城市工作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金名片”

  蓝图已经绘就,贵在狠抓落实;号角已经吹响,重在付诸行动。我们要倡导“马上就办”、当好“施工队长”,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奋力将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重庆大地的生动实践。

  一要坚持以“研”为基,深耕治理需求沃土,精准把脉城市肌理。以调研开局、以调研起步,是落实全会精神的根本前提。要深入一线“研”实情,紧扣全会提出的推进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增强城市本质安全能力等重点问题,真正沉到一线“察实情”,努力形成更多“小切口、带露珠、见泥土、可操作”的高质量调研成果。要激活数据“研”效能,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重庆双向赋能,实现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精准预测转变、从依赖经验判断向依托数据分析转变。

  二要坚持以“智”咨政,强化决策服务支撑,优化治理方案供给。发挥好智库成果的实践转化与效能提升作用,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支撑。要凝聚“智”研合力,整合多方资源,组建“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研究联盟”,紧扣全会提出的着力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能级、强化数智赋能持续擦亮重庆城市工作“金名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系统化、前瞻性研究,提高决策科学化与专业化水平。要形成“智”治成果,聚焦国内外典型超大城市治理实践,深化前沿理论与战略策源研究,积极探索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山地超大城市治理理论”创新路径,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要激活数“智”效能,加快构建“AI+城市治理”新范式,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点改革开展多情景推演和效果预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多可视化、智能化支撑。

  三要坚持以“新”破局,勇闯改革深水险滩,激发体制活力之源。敢于“打硬仗”、蹚新路子,是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保障。要以治理模式之“新”破解协同难题,充分发挥直辖市扁平化体制优势,创新构建“双轮驱动”治理模式,加快形成“一云承载、一图呈现、一网统管、一端服务”的城市智慧管理新格局,系统推进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体系建设。要以产业融合之“新”激活发展动能,围绕AI赋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牵引“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打造创新综合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民生服务之“新”提升幸福指数,推动“渝快办”向“慧办、好办、易办”升级,拓展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让智能化成果像水电气一样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四要坚持以“联”聚力,共建共享治理共同体,凝聚最大治理合力。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新格局,是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要锚定党建统领主轴,完善超大城市整体智治体系,推动形成规建运治有机协作、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要激发群众参与动力,畅通参与渠道、搭建互动平台,健全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深化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下沉,做优“民呼我为”“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积极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要强化创新共享效能,完善“一地创新、全市共享”的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要坚持以“文”铸魂,塑造重庆人文魅力,彰显城市精神品格。厚植城市人文底蕴,是落实全会精神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守护好历史文脉的“根”与“魂”,深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精神富矿,大力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唱响“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文旅宣传口号,一体做好红岩精神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代、服务当下。要讲好现代都市的“品”与“味”,以串珠成链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牵引,推动文旅产业跨越发展、能级跃升,加快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要塑造文明善治的“德”与“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化城乡移风易俗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让文明成为重庆最鲜明的标识和气质。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重庆对“城市之问”“时代之问”的响亮作答,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命题。我们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深耕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展现重庆发展的每一份潜力,加快把全会的战略擘画转化为“施工图”“任务书”,着力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重庆样板,让这座英雄之城、美丽之城在巴渝大地熠熠生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多重庆力量。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