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归来红菱艳》剧照。 (重庆芭蕾舞团供图) |
维多利亚时代的宫殿里华灯璀璨。芭蕾舞学校的毕业晚会上,旋律悠扬、节奏明快、舞姿高难……莲的演出,博得阵阵掌声。
从伦敦辗转香港到达重庆,带着孙夫人给周恩来的信,莲从朝天门下船。黄葛参天,街巷崎岖,霏霏细雨,莲和女伴们翩翩起舞,那是祖国怀抱的温暖。
茫茫黑夜,沉沉雾都。周公馆的灯光,如明灯指路。但街巷里危机潜藏,便有了惊心动魄的追踪。
天幕上,电影《苦干》中日机空袭的场景,展现出炸弹呼啸,大火燃烧,残垣断壁,生灵涂炭的惨象。莲一袭红裙,挺起脊梁,傲然起舞,如红莲绽放,宣示着精神巍然、愈炸愈强。
国泰大戏院里,旗袍飘飘,苗舞婀娜,藏舞踢踏……如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筑起新的长城。
抗战胜利,举国欢腾。莲带领孩子们来到红岩村,跳起舞剧《和平鸽》,白鸽翱翔天宇,扬子嘉陵欢笑,迎接毛主席飞临重庆,期盼着新的时代。
……
高邈出尘的芭蕾艺术讲述激昂悲壮的抗战故事,纯美震撼更不乏历史的深邃与厚重。《归来红菱艳》最大限度保持了芭蕾的美学魅力,将古典精髓与现代表达熔于一炉,通过舞者的演绎传递出直抵人心的力量。足尖上的流光溢彩、浪漫动人,让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独特魅力跃然舞台,颜值焕新。
这是5.0版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中的几个片段,足以让我们对它有了新的期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将在北京举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展演活动,全国共有22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入选。而《归来红菱艳》便是重庆唯一入选的文艺精品,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芭蕾舞剧。
人们要问,何以如此?
《归来红菱艳》于2023年创作完成,一路巡演,一路打磨,如今已到5.0版。
《归来红菱艳》有深刻的主题,更具历史和时代的魅力。
这是一个海外华裔芭蕾艺术家以“舞”报国的真实历史。它以被称为“中国舞蹈之母”的戴爱莲抗战时期在重庆的经历为原型,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这位具有全球视野、民族情怀的艺术家,舍弃海外安稳生活,回到民族危亡的祖国,坚持文化抗战,以舞报国的真实故事,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力量。
这是一段融通中外、创新创造中国艺术的文化历程。戴爱莲在重庆,既传播西方芭蕾艺术,又探索民族舞蹈精华,努力发掘二者结合之路。这种探索和融合即使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何况当年。这种融通中西的舞蹈艺术形式,成为近代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一段关键历程,也是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舞蹈之根。
这是“中国舞蹈之母”炼成的人生传奇——抗日战争是戴爱莲人生和艺术转折的关键时期——她遇到了孙夫人,遇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庆成为她传奇人生的新起点。周恩来将戴爱莲留在重庆,就是要她以芭蕾的形式,用舞蹈艺术去探索这条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路。她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出色代表。这是她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第一”最重要的原因(第一个舞蹈团团长、第一个芭蕾舞团团长、第一所舞蹈学院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一任会长)。
这是实践民族、科学、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经典代表。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1940年,毛泽东同志谋划了未来中国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今天,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归来红菱艳》在艺术上有新追求、新作为、新高度。
它坚持历史逻辑和艺术逻辑的统一,比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5.0版中,把戴爱莲1941年—1950年的艺术实践整合到抗战时期。把莲定位于得到宋庆龄赞赏和引荐,得到周恩来直接指引扶持的青年艺术家。这样就把她的舞蹈事业与南方局领导的文化统一战线结合起来,与实践毛泽东“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理论紧密相连。舞剧把戴爱莲1950年创作和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原创芭蕾舞剧《和平鸽》,移植到欢庆抗战胜利,期盼和平、民主、团结的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使历史更凝练,人物更鲜活,主题更高远。
轩,儿时是莲的伙伴,现时是南方局领导的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是莲与周公馆的联系人,是与莲并肩战斗在大后方的亲密战友和热烈恋人。同时也代表着在抗日敌后战场上浴血杀敌、展现中流砥柱作用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傅伯森,是一位进步人士,是重庆育才学校的教导主任。育才学校由陶行知先生创办,他自觉地接受南方局的领导,以接收抗战沦陷区难童为主。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及特长授课,开设了社会、自然、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文学等小组,聘请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艺术家来校任教,真可谓英才云集、名师荟萃。戴爱莲便担任舞蹈组组长。学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和艺术人才,当时人称“小解放区”。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壮举。
《归来红菱艳》总导演刘军,毕业于英国皇家芭蕾学校,是德国柏林国家芭蕾舞团250年历史上第一个亚洲籍演员。她从西方芭蕾中取得了真经,还得到过戴爱莲先生的鼓励。重庆芭蕾舞团秉持洋为中用、转化创新的艺术理念,成立以来的短短13年间,便培养出获得当今“顶尖舞者”称号的优秀演员并担纲主演;聘请了前英国国家芭蕾舞学校校长、西班牙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编导卡洛斯·瓦尔卡塞尔,担任舞剧编导;其演员以中国为主,同时常年聘用来自意大利、美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的演员随团巡演。舞团将西方传统艺术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样的人才结构更具超群实力。
《归来红菱艳》在艺术市场上有上佳表现,观众叫好叫座。
自2023年在重庆首演以来,他们便开始了全国巡演。这种商业性演出是对剧目最严苛的检验,是真正的“大考”。
两年中,他们的巡演足迹遍及全国,赢得国内外观众与专家的广泛赞誉,好评如潮。今年9月他们将在深圳完成第一个100场演出,这意味着两年中,他们每周都有演出,市场反响热烈,这是高雅艺术最为难能可贵的实绩。其剧场效果,据抖音的流量统计,它在全国排名第三,这足以说明其受到观众喜爱的程度。他们既收获了市场的回报,更收获了满满的自信。
《归来红菱艳》代表着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艺术模样。
可以说,《归来红菱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下,用芭蕾艺术再现了在国破家亡之际,爱国艺术家“以舞报国”,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坚持抗战,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对艺术的坚守,尤其是对中华民族文脉的守望,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愈炸愈强”的伟大精神。
这是重庆的芭蕾艺术家们倾尽心血,向重庆这座英雄城市最崇高的致敬,是阐释重庆“坚韧、忠勇、开放、争先”城市精神的文艺样本;是新时代坚持重庆题材、重庆主创、重庆演绎的艺术创作道路而产生的极具重庆辨识度的艺术精品;是党的二十大后重庆重大文艺精品的最新成果、代表之作;也是重庆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最真实的体现,极具典型意义。
“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归来红菱艳》以自己的新戏、新团、新人,和芭蕾之韵、重庆之韵、中国之韵,成为它最好的注脚。
遥想九三,金秋北京,《归来红菱艳》这台极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代表中国芭蕾舞界、重庆文艺界的重庆原创芭蕾舞剧晋京演出,就是我们向祖国、向人民、向世界,最崇高、最深情、最浪漫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