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所“托”渝聘“职”通车这些事解决了重庆“十五五”规划,请你献策人民建议
第012版:民生热线
上一版   
不负所“托”
渝聘“职”通车
这些事解决了
重庆“十五五”规划,请你献策
人民建议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来信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列入今年全市重点民生实事,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
不负所“托”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罗静雯 周尤

  八月二十日,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e智岛”爱心托管班,孩子们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本版图片均由记者齐岚森摄)

  8月22日,江津区青少年宫托管班的同学们走进公安分局参加无人机科普课程。

  “以前每到寒暑假,我们双职工家庭最操心娃儿在家无人看管,连吃饭都顾不上。今年暑假我们社区搞了一个公益托管,娃儿既有人照看,又能学习,关键还免费!这个政策好,希望能一直延续下去。”近日,新重庆客户端人民来信交互应用平台收到了一位家长留言,点赞重庆今夏开展的暑期公益托管工作。

  今年市“两会”上,作为全市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开展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首次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来自团市委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个暑假全市共开设假期公益托管点位1006个,举办托管班4900期,累计服务未成年人近13.9万人次。

  记者深入多个托管点发现,在群团组织、公益机构、爱心企业、高校学子等多元力量的积极参与下,托管点通过开展文化浸润、红色教育、艺术熏陶、心理健康等课程,共同构筑起公益托管的“温暖矩阵”,让孩子们假期有去处、家长放心又省心。与此同时,如何让公益托管在高质量轨道上持续前行,做到既要“托”得住、还要“管”得好,也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课程设计丰富

  让假期生活更充实

  假期家长最怕啥?就怕无人看管的孩子整天抱着手机、盯着电视。

  如何缓解家长们的“带娃焦虑”?8月12日,在沙坪坝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的暑期托营点,沙坪坝区“青年100”志愿服务队成员李学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托管时间安排表——早上9点到10点半、下午2点半到3点半是学业辅导时间,重点指导孩子们先完成当天的暑期作业;上下午大课间让孩子们做操锻炼;12点到2点半进行午餐和午休,其余时间段则轮流安排红色教育、安全知识、非遗体验、手工画画等兴趣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从6月30日首期托管营启动以来,每期课程安排设计都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沙坪坝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尹英姿告诉记者,针对10岁以上的孩子,托管营还安排有生理教育和心理健康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们的“小秘密”。

  而在位于问界汽车总部(两江)的公益托管点,同样也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了各种课程。专门负责问界托管班的煜昆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社工江丽巧介绍,平均每天都有3名大学生志愿者来上课,能为孩子们提供多方面的学习辅导。

  丰富课程的背后,离不开在此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问界托管班开班第一天,志愿者李思雨就在这里服务。一个多月来,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孩子的特点:汪语芯手工很棒,黄艺乔书法厉害,向祉宇空间想象力强,陈曦特别喜欢读书……8月12日这天,她还根据孩子们的喜好,设置皮影戏体验等趣味课程,借机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江津区蔡家点位党群服务中心内,志愿者忙着筹备非遗编草鞋课。“稻草要捋顺,打底时得编得密才稳!”志愿者王馨悦拿起稻草慢慢示范,“先固定好绳头,再交叉绕着编鞋底子。”碰到孩子编得歪了,她就俯身手把手调整。不一会儿,桌上摆了好几双小巧的草鞋,笑声里满是孩子们动手的快乐。

  下午5点左右,家长们陆续赶到各个托管点,接走了孩子们。刚到暑期公益托管班两天的鑫鑫恋恋不舍地和新伙伴们告别:“明天再一起玩儿!”对方连连点头:“好啊好啊,明天一起捉迷藏!”

  夜幕降临,李思雨整理着当天的活动照片准备发到家长群。手机里突然弹出一条新消息,是一名家长发来的:“谢谢你们的耐心辅导,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既快乐又充实的暑假。”

  实现多方共赢

  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志愿者暖心”

  盛夏的重庆,热浪翻涌,但在各区县的公益托管班里,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凉与笑语。这个暑假,公益托管服务如一缕清风吹进千家万户,不仅化解了家长们的“看护难”,更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温暖平台。

  “老师每天都会带我们做游戏、学知识,我还交到了好多新朋友!”11岁的凌晞家住南川区泰园,是隆化一小五年级的学生。坐在整洁明亮的托管教室里,他一边展示手工作品一边笑着说。父母工作繁忙,凌晞的暑假曾大多与电视、手机为伴。如今在专业老师和志愿者的陪伴下,他的假期变得充实而快乐。

  万州的伍雨欣把托管班称为“另一个家”。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是一名留守儿童,平时和奶奶一起生活。

  今年暑期,在万州区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双河口街道一碗水社区)托管点位上课期间,伍雨欣写了一篇作文,叫《我的好老师》。文中她这样描写自己的托管老师:李老师的性格开朗,总是把一个个知识教给我们,我喜欢李老师……

  托管结束时,小姑娘格外不舍:“以前觉得暑假很长很无聊,现在觉得暑假很短很快乐。托管班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有了很多新朋友!”

  这样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凌晞、伍雨欣身上,公益托管正成为不少家庭夏日里的“安心之选”。

  “我们双职工最怕的就是放假孩子没人管。”欧秀兰是一位忙碌的职场妈妈,这个暑期她将孩子送到了家门口的托管班——铜梁区龙城大道附近的奇趣世界青少年之家。“现在好了,托管班已实现了‘早九晚六’,和我们上下班完全同步,真正实现了‘无缝衔接’!”

  更重要的是,公益托管也成为大学生志愿者回报社会、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

  徐红是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法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这个暑假,她用40多天的时间干了一件大事——带娃!“我把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小朋友听,他们能听懂,甚至觉得很有用,我觉得很有意义。”在徐红看来,能在托管班当志愿者也算是青年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云阳的志愿者吴健豪也深有同感。从最初面对三十多个孩子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性格,他说:“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更令他动容的是,孩子们悄悄塞给他的小饼干、主动举手发言的瞬间、纸飞机飞满教室的欢笑……这些细微的感动,汇聚成这个夏天最珍贵的记忆。

  “假期公益托管营”行动,托起的不只是一个假期的时光,更是一份社会的温情与责任。它盘活了群团、学校、社区等多方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真正实现了“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志愿者暖心”的多方共赢。

  如何从“有”到“优”

  公益托管还将迭代升级

  在暑假期间,公益托管服务成为许多家庭的“刚需”。然而,记者走访多个区县调查发现,尽管托管服务受到广泛欢迎,但相对家长和社会的期待,重庆的公益托管还需在“提质扩面”上下功夫。

  “托管班真是办到我们心坎里去了,位置便利、课程丰富,孩子说学了急救知识、做了航模,这些都是我们没时间教他的。但现在托管点位数量和名额还比较有限,想要推荐给亲朋好友但名额不够,希望未来能扩大覆盖范围,增加更多托管点。”北碚区张敏女士的一番话,道出了不少家庭的心声。

  除了点位不足外,托管服务的时间安排也未能完全贴合家长需求。多数托管班结束时间在下午5—6点之间,而有部分家长下班时间在6点以后,中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导致接送仍成问题。

  相较于城区,偏远区县和乡村地区的托管服务更为稀缺。受场地、物资、志愿者等多方面限制,乡村托管服务往往“有心无力”。

  “公益托管既要‘托’得住,还要‘管’得好!”团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从三个方面持续优化公益托管服务——

  首先是“扩面”。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联合教委、民政、妇联、工会等部门,结合社区网格员对家长和青少年需求的了解,精准掌握各区域适龄儿童对公益托管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科学布点、动态调整,鼓励和支持人口密集、需求旺盛、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少年之家”、产业园区及企事业单位内部场所增设服务点位,参与承办公益托管班,切实缓解“一位难求”的供需矛盾。

  其次,优化服务时段,聚焦双职工家庭“接送难”问题,在部分基础较好、需求突出的托管点位试点推行“弹性服务”与“延时托管”机制,将服务时间由传统的“朝九晚五”逐步延伸至“朝八晚六”,实现与家长上下班时间有效衔接。同时探索“早到可入、晚走可留”的兜底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安全托、放心管,真正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课程的质量也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将持续打造市校外联“名师云端课”品牌,系统收集整理全市优质校外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涵盖艺术、科技、劳动、安全等领域的线上精品课程包,实现城乡青少年“同上一堂课”。另一方面,组织各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专业机构,在寒暑假开展“流动少年宫”“暑期嘉年华”“名师送课”等公益活动,将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送到乡村托管班,弥补偏远地区专业力量不足。

  “我们将联动社区周边场馆资源,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丰富多元、寓教于乐的假期生活,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与获得感。通过制度化建设、专业化支持和社会化参与,不断增强公益托管服务的内生动力和长效运行能力,努力实现公益托管服务‘扩面、提质、均衡、可持续’,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孩子都能享有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成长空间。”该负责人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