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2》与《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姿态引爆市场:前者上映3天票房破亿、豆瓣评分8.6分,后者登顶国产二维动画票房冠军。
线下消费场景同步升温。龙湖时代天街的番茄口袋“浪浪山”电影主题快闪店内,不少人抱着新购得的IP商品满意离去。另一边,《罗小黑战记2》与玩乐主义合作的盲盒产品首发仅2秒即告售罄,与名创优品推出的联名系列首批货品也在上架当日迅速售空。
这一现象折射出影视IP衍生品市场强劲的消费动能:当优质内容与商业开发形成共振,文化消费的热潮便能从银幕延伸至现实生活。
国产电影IP周边卖断货
在沙坪坝金沙天街影院设立的“浪浪山”卖品区,有挂件、卡包、盲盒等数十种衍生品,周边销量持续增长,一款小猪妖毛绒公仔首批近千件仅用三天便售罄。
线下热销延伸至商圈场景。龙湖时代天街番茄口袋店“浪浪山”联名专区,售价169元的问童子联名玩偶预售订单排至9月。
线上销售同样火热:淘宝某店同款玩偶预售排期至十月,加购量突破2万件;黄鼠狼精挂件三次补货均迅速售罄。
IP跨界合作更呈现破圈效应。从瑞幸限定杯套到Keep运动勋章,从阿维塔汽车涂装到苏绣艺术馆联名,“浪浪山”衍生品已覆盖餐饮、出行、文具、非遗等多元领域。
同期,《罗小黑战记2》的IP开发同样强势,通过与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玩乐主义等十余家品牌展开授权合作,推出手办、盲盒、徽章、亚克力挂件等全品类衍生品。据制作方寒木春华披露,该系列IP衍生品年收入达数千万元,成为国产动画IP长线运营、持续释放市场价值的标杆案例。
衍生品消费成新增长点
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IP衍生品市场规模达2025亿元,其中影视IP贡献超40%。这一数字印证了IP开发模式的革命性转变:从传统“电影上映—衍生品跟进”的线性流程,升级为“影游联动、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开发体系。
以《浪浪山小妖怪》为例,项目立项时即同步规划17个领域的衍生矩阵,设计端通过“可替换名牌”“套系底座”等创新,大幅提升产品可玩性。
这种“内容即产品、产品反哺内容”的共生模式,使衍生品从电影附属品升级为IP生态的起点。通过“内容场景—实物商品—情感联结”的闭环构建,《浪浪山小妖怪》单个IP衍生品商品交易总额突破5亿元,印证了文化IP与商业开发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消费者愿为情绪价值供给埋单
“我买的不是手办,是‘小猪妖也能成为英雄’的勇气。”95后消费者小林的这句话,精准点出了IP消费的本质——情绪价值的供给。有关调研数据显示,78%的Z世代愿意为“治愈感”“归属感”付费,而影视IP恰是这些情绪的完美载体。
当代年轻群体的消费决策正从功能导向转向情感驱动。作为文化符号延伸的影视IP衍生品,已然成为年轻人的情感投射载体与精神刚需。消费者不仅为产品功能付费,更愿为“角色情怀”“社交货币”埋单。
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实现从“爆款制造”到“经典塑造”的跨越,仍是行业核心命题。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建议,实体化衍生品能将观影热情转化为持续的情感连接,可从三方面构建:一,持续投入优质内容创作是根基,要确保系列作品保持高水准,《罗小黑战记》年衍生品收入达数千万元,正是得益于内容团队的长期深耕;二,在IP孵化初期即构建清晰、自洽且富有延展性的世界观框架,为跨媒介开发预留空间;三,联动剧集、游戏、实景娱乐等形态,立体化开发不仅能延长IP生命周期,更能触达不同圈层受众,深化全链条价值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