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贻荪宣讲革命故事。(受访者供图) |
93岁的孙贻荪,是至今为数不多健在的抗日儿童团团长。前不久,老人走进渝中区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脑海里又浮现出叔叔孙同章从李子坝寄回家书的情景,回忆起那段在烽火中奔跑、在枪声中成长的岁月。
“叔叔孙同章和舅舅刘烈引领我走向抗日战场。”孙贻荪1932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5岁那年冬天,舅舅送给他一顶绣着“九一八”字样的帽子,并指着帽子上“勿忘国耻”四个字,给他讲起“九一八”“卢沟桥”。
孙贻荪回忆:“那时我听不太懂,但‘中国人不当亡国奴’这句话,我牢牢记住了。”
几乎同一时期,在重庆担任中学教师的叔叔孙同章,开始频繁往老家写信。他在信中分析战局、鼓励家人投身抗日。那些从李子坝寄出的家书,像一簇簇小火苗,慢慢点亮了孙贻荪的心。
孙贻荪真正理解“抗日”二字的分量,是从舅舅的牺牲开始的。舅舅表面开着包子铺,实则为抗日武装筹措物资、转运枪支。舅舅在战斗中牺牲后,舅妈摸着他的头说:“你舅舅叫‘刘烈’,这两个字是他一生的写照。你要接替他,把抗战进行到底。”
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孙贻荪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孙贻荪在全区演讲比赛中讲舅舅的故事,拿到第一名,奖品不是大红花,而是一个光荣头衔——娄庄镇抗日杀敌儿童团团长!
没有收音机,消息传递全靠口耳相传,儿童团成了“战时通讯站”。区里订了几份报纸,孩子们就跑到田埂上,给农民读报。
危险也时常降临。一次正讲得起劲,消息传来:鬼子封路扫荡,正扑过来!孩子们跳上渔船躲进芦苇荡。子弹嗖嗖掠过芦苇,沙沙作响。
最自豪是送“鸡毛信”。乡长把密信缝进他衣角,要他连夜穿过封锁线,送到运河南岸鸭棚,拿回两根鸭毛作回执。
孙贻荪和大妈扮成走亲戚的,绕开炮楼、探照灯,趁哨兵换岗熄灯的片刻,连滚带爬横穿公路,最终成功送达。
抗战胜利后,孙贻荪辗转读书、从军,又参与成渝铁路建设,赴朝作战,回国继续修铁路……他从烽火中奔跑的孩子,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铁路人,但那段当“儿童团团长”的岁月,始终是他生命中最明亮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