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20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文物捐赠仪式,图为展示捐赠的文物——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武运旗。 |
 |
捐赠的文物——苏力同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 |
 |
捐赠的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等奖章11枚。(本组图片由记者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
捐赠文物
包括缴获的日军武运旗、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13件文物
捐赠人
苏丽亚女士、贺中庭先生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在华北大地打响,无数战士不畏牺牲、英勇抗敌。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独立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也是抗战以来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时光流转,那段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光辉历史,在85年后的今天因为一场捐赠,有了具象化的呈现。8月20日下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文物捐赠仪式,苏丽亚女士、贺中庭先生两位捐赠者,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无偿捐赠包括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武运旗、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13件文物,为丰富馆藏,深化党史、革命史和抗战史研究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百团大战中缴获日军武运旗
捐赠仪式现场,苏丽亚深情讲述了文物的传承故事。时间回到85年前百团大战打响的当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一次战斗中奋勇击溃日军,当场缴获了这面武运旗。彼时,苏丽亚的母亲苏力,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宣传队员,在部队转移过程中,前线战士将这份珍贵的战利品交由苏力保管。这一保管,就是半个多世纪。
苏力原名张会芳,出生于1921年。1937年9月,16岁的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许多战役、战斗,后转业到重庆工作。
苏丽亚回忆,几十年来,每逢重要纪念日,母亲都会把这面武运旗从泛黄的文件袋中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摊在床上,“母亲叮嘱我们,她所保存的抗战文物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也是八路军的宝贵战利品,未来一定要交给国家保存、展览,用以教育人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0日是百团大战打响的85周年纪念日。苏丽亚说,选择在这一天将这件珍贵的文物连同母亲的转业军人证明书和11枚奖章一起捐赠给三峡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的移交,更是一段沉重历史记忆的托付,也是对伟大抗日战争精神薪火相传的郑重承诺。
活动现场,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文科向捐赠者及家属颁发收藏证书。文科表示,这批文物填补了馆藏相关领域的空白,对完善抗战文物体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武运旗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铁证
捐赠的13件文物中,日军武运旗格外引人注目。它并非普通旗帜,而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铁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馆员、博士刘婧雨介绍,这件文物旗面为绢制,以日本太阳旗为底,上面写着“祈武运长久”等字样。
但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岂能“武运长久”?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000次以上,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
“从这面太阳旗右侧的文字可知,旗的主人是侵华日军士兵关口直荣,旗的四周还签有39名日本人的姓名。从这些签名者的姓氏不难看出,这是关口直荣上战场前,其亲友共同签字而成。这是亲友支持他侵略中国的直接罪证。”刘婧雨说。
这面旗,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入藏的第一件与百团大战相关的文物,对于未来丰富博物馆常设展览——抗战岁月的叙事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这面日军武运旗也将成为研究中国抗战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相关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提供新的历史信息和实物线索。
据现有资料,这件文物是国内博物馆公开展出的尺幅最大的武运旗藏品,也是已知的唯一在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武运旗。
藏品将在“抗战岁月”展馆内与观众见面
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建议,三峡博物馆在收藏这批珍贵文物后,可及时将它放置在相关展览中,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这件珍贵的藏品,并由此拓展抗战文物搜集的范围,推动抗战文物的研究。
“尤其是这面从战场上缴获的武运旗,比任何文字记载都更能‘说话’,它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周勇也呼吁市民将自己或先辈们保存的重要文物捐赠出来,让文物发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基础保养后,这件藏品将在‘抗战岁月’展馆内与观众见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白九江表示,博物馆将做好科学保护与展示研究工作,通过展览、数字传播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