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啟慧。(受访者供图) |
在璧山区秀湖水街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精微艺术馆”里,总能见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拿着雕刻刀,一点一点地在玉石上雕刻着,布满褶皱的右手稳如磐石,刻刀笔画间距微乎其微。
老人名叫潘啟慧,是世界艺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40多年来,潘啟慧将大量心血投入到微刻技艺的传承和钻研中。这项技艺“小中见大,微中见艺”,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刻字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2万字左右。
迄今,他荣获大国非遗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典型人物、中国功勋微刻艺术家、国家知识产权局“文化大使”等称号,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多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潘啟慧从小喜欢书画,写字画画没有老师教,他就照着字帖模仿,一点点悟出门路来。20世纪70年代,潘啟慧结识璧山石龙镇擅长在石头上雕刻的民间艺人王继坊。于是,潘啟慧跟着王继坊学雕刻,与其他人喜欢雕刻大篇章不同,他更喜欢在小一点的面积上“大展宏图”。
1982年,在一次内部展览上看到同事的微刻作品后,潘啟慧便对微刻念念不忘,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他用自制工具在牙刷手柄、石头、有机玻璃、陶器、金属上夜以继日刻苦练习,微刻技艺进步惊人。
1987年,潘啟慧的作品首次展出,收获一致好评。为了体现微刻书法的笔锋,他还自制4面有刀口的四棱形刻刀。
经过苦练,潘啟慧从最开始每平方厘米刻200个字,到如今能刻2万个字。他的微刻书法作品,楷、行、篆、隶、草各体都有中国传统书法的笔墨神韵。他还独创微刻画着色技巧,山水、花鸟、人物的线条刻画都清晰流畅,色彩层次丰富。
潘啟慧对微刻的内容极为讲究,多以中华诗词文章、中国名画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他认为,微刻应承载起弘扬、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自己雕刻的更应是一件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品。
微刻白居易《琵琶行》是潘啟慧最珍爱的作品。一个偶然机会,朋友送给他一把不过成年人中指大小的袖珍琵琶,色泽光亮。潘啟慧看着这把连弦都没有的袖珍琵琶,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
“何不在这把袖珍琵琶上雕刻《琵琶行》呢?”潘啟慧找来白发充当琵琶的弦。他自己创造微型刻刀,最终在总长10厘米的袖珍琵琶的弦上微刻全诗600多字,上面的字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
潘啟慧还花了20年时间,在长5.29厘米、宽0.24厘米的象牙上仿刻《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4年,“璧山微刻”工艺入选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潘啟慧工作室、市级非遗璧山微刻传承之所——“精微艺术馆”入驻璧山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室内珍藏着他几十年来的微刻作品。
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潘啟慧在全国招收了17名徒弟。他收徒弟,不仅看重书法绘画等基本功,更看重人品,一定要踏实、诚恳,就像他用来自勉的那句话:精雕朽木,细泡粗茶,重锤响鼓,淡定人生。如今,他已将微刻传承人发展至第五代。
对潘啟慧而言,微刻不仅是他的事业,更是他的毕生所爱。“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会一直刻下去!”如今已76岁的潘啟慧,对微刻依然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他说,人生就像微刻——浅浅一瞥,毫不起眼;细细观赏,便能发现毫厘之间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