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势,澎湃向前,信息革命,势不可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奔涌而来,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应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推动思想力量“飞入寻常百姓家”?
7月30日,“感悟思想伟力 激扬文化自信”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研讨会在渝举办。来自中央媒体、地方宣传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1位代表现场交流,共话传播经验,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集众智谋突破 打造特色品牌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理论版从办版理念、文章标准、作者筛选标准与协同合力等4个方面开启了改进文风、提高宣传阐释质量的行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阐释、大众化传播,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张怡恬说。
《人民日报》理论版全力把“政治性+专业性”“新闻+理论”打造成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理论特色品牌,在宣传中围绕新闻的政治敏感性+学术专业性、温度+理论的深度、速度+理论的精度、含量+理论的阐释、焦点+理论等落点,在选题策划、议题设置、栏目增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
她介绍,《构建以人才资源牵引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新型模式——浙江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就从文化特派员角度切入,鲜活又深入地探讨了“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理论命题。
不仅如此,在办版理念方面,《人民日报》理论版要求以正向能量、知识含量、信息含量、思想含量、逻辑力量、文字质量、眼界气量等“7个量”的标准,讲清楚理论根基、学术涵养、实践背景、现实要求、科学指向等“五个方面问题”。同时,理论版还保持了长短自如的版面形式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者筛选标准,充分给予作者展现机会,不断激发作者创作热情。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詹勇认为,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报道,是一种思想文化的盛宴,反映出真理、文化和创新3种“味道”。
做好“真理的味道”,思考要深,火候要够,内容要实。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做到学深悟透、弄通做实,在深入系统把握精髓要义、加强学理化阐释上下苦功夫、真功夫,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透道理,精研学理,揭示哲理,全方位、多层次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坚定文化自信、深厚人民情怀、宏阔世界眼光、强烈使命担当、深远战略考量、澎湃创新精神。
做好“文化的味道”,必须抓住本质,接上地气,打开视野。从精神和价值层面把握文化本质,突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热点现象中把握文化脉动,以调查研究观照实践,以文明交流互鉴凸显中华文化魅力,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做好“创新的味道”,要与时俱进、融会贯通,把东方美学、技术赋能、全媒呈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新表达,持续开展“持平常心、讲家常话”的改文风活动,让文化报道接地气、冒热气、有文气;坚持“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相统一,打通思想引领、创意生成、技术赋能、全媒呈现、多元传播的链条,引发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詹勇说,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报道,还需要把握好小文化和大文化、大众化和化大众、系统化和碎片化、中国和世界等多组关系。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节目及相关报道跨媒体总触达规模达到60.78亿次,CGTN播发相关报道1165篇,海外阅读量1.89亿次,被133个国家和地区的2282家海外媒体转载播发。如此成绩究竟如何取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教育节目部副主任那尔苏以新时代“风、雅、颂”情怀,对这档精品思想理论节目进行了深入解读。
所谓“风”,指的是思想的风,《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的成功推出,归根结底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长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主创团队前前后后调整了19版,开展近百场创作会议,为的就是紧抓时代脉搏、精准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思想。
“雅”是典故的雅,通过节目,观众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特点。这些用典既是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思考,同时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颂”即时代的颂,是以当代榜样人物的生动案例诠释理论、印证理论,歌颂时代的伟大创造。让群众展现、让青年发声、让世界听到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让理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这对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重庆主动适应新变化,迭代升级大型理论传播电视节目《思想的力量》,走出了一条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网络化、视频化传播新路子。”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管洪介绍,该节目实现了三大突破:
以情感共鸣打通理论传播壁垒。节目精选全国知名专家,以人格化叙事,赋予理论传播以情感的力量,引发观众情感与思想的共鸣,让理论宣传既“严谨规范”,又“通俗生动”,实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有机融合。
用实践案例架设理论落地桥梁。节目选题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体构架,打造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案例库,根据不同主题,面向全国精选实践案例,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微故事讲述大道理、用实践成果回答理论问题,全方位、多视角呈现各行各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借技术创新实现沉浸传播。节目以“AI短片+动画短片”形式呈现,运用AIGC生成不同风格的画面,着力将理论阐释与观感体验、实践感悟相贯通,引导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思想与时代的交融。
管洪认为,《思想的力量》的实践探索证明:理论需要“破壁”,方能直抵人心;传播唯有“共情”,才能澎湃不息。“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争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和增进国际理解的战略任务。”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赵吾君总结中心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对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有了更多看法。
故事化表达,内容“可听”“可感”“引共鸣”,才能让理论成果为海外用户接受。用具体案例代替抽象理论,通过人物故事展现理论落地效果。将一个个承载着“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鲜活故事,讲给外国朋友听,才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国际化叙事,通过跨文化适配与本土化传播,打造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化温度的第三方视角传播产品,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国际传播力。国际大V接力传播,2019年以来,中心邀请海外大V来渝开展交流直播30余人次,让重庆的迷人风采长期霸屏海外视频媒体。
融媒体传播,中心建成以iChongqing英文网站、Bridging News陆海财经客户端、Let's Meet国际网络TV等3个自主可控的传播平台和系列海外媒体账号为一体的“3+X”国际传播矩阵。海外平台总用户数超2121万,海外阅读量突破44亿次,互动量超过4.7亿次。
赵吾君说,接下来,中心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境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组建专家委员会,研讨基地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议题;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交流等方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资政报告、国际传播产品;支持和推动国内外相关智库、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继续策划推出高质量的国际政论时评节目;持续举办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研究成果研讨会,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工作。
邯郸市委讲师团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党委讲师团系统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获河北省理论宣讲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不仅如此,该讲师团还创建“手握真理向未来”宣讲品牌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基层、进网络,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团队建设,讲师团主任于占习提出自己的看法:“小切口”与“大主题”相结合,选题突出百姓视角,讲师团连续四年深耕“手握真理向未来”品牌培育,开展系列活动,聚焦、持续、跟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新概念、新论断。面向全市理论宣讲工作者广泛征集宣讲稿件600余篇,通过研讨、评审等方式,先后精选推出80个宣讲主题。同时在理论视角上,定位为贴近群众的通俗化视角;在宣讲题目上,精选习近平总书记原汁原味的代表性语言。
此外,讲师团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一线,开展面对面、分众化的线下理论宣讲活动,同步录制现场宣讲视频并剪辑精彩片段全网推送。活动开展以来,先后组织“握手真理向未来”线下专题讲座800多场,通过学习强国等各类平台线上推出60期。
在内容上,讲师团用画面感十足、蕴含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生动案例,让百姓更易接受。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和全国的实践,运用鲜活事例,展示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场景,达到既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又宣传新时代发展成就的目的。
面向青年群体的理论传播要打开新路径
“在信息技术浪潮奔涌、青年一代成为网络‘主力’的今天,如何让‘高大上’的理论不再‘高处不胜寒’,而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飞入青年的心坎里?”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网影像组负责人王村村近期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
关于这项课题的研究,始于一个美好的初衷,团队成员们想把党的二十大优秀理论文章视频化,方便二次传播,扩大影响。然而精心打磨脚本,聘请专业团队拍摄制作的作品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由此,团队总结出一个道理:传播的第一步,不是急着输出,而是打破“我以为你知道”的幻觉——再基础的概念,也需要清晰拆解。于是,团队开始致力于研究如何将党的理论传播到青年人的心坎里。
在后来的高校座谈会上,团队收集了一些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论学习存在的误区。从学生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大道理能帮我交房租吗”等“灵魂之问”中,团队明白,从前大家习以为常的传播,在青年眼中竟是说教;大家引以为傲的深度,成了他们眼里的距离。青年并不喜欢被居高临下地灌输道理,他们渴望被看见、被懂得。就像学生的提问——理论再宏大,若照不亮普通人的迷茫,便只是一串冰冷的概念。
“最好的理论大众化,是共情;最好的理论通俗化,是共语;最好的理论传播,是共建。”王村村表示,当我们俯身倾听,用青春语态讲述时代,那些曾被贴上“枯燥”标签的理论,终将成为照亮青年成长的点点星光,汇聚成磅礴的文化自信。
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曾维伦对此也有相同观点。他说,“牢牢抓住青年群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强起来首先要从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上强起来。“牢牢抓住青年群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意义重大。
青年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时常关注新事物,易于接受新思想,面向青年群体的理论传播必须打开新路径、构建新体系。
一是坚持内容为王的根本原则,持续优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容体系,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多样性,同时找准不同类型的青年需求,分层次、有侧重地开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
二是创新面向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坚持“靶向”宣讲,了解青年人的想法,理解青年人的困惑;探索实施“青年群体点单—宣传团队接单—主管部门评单”的全链条服务机制,遵循语言传播规律和接受规律;紧紧抓住青年群体的需要,运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语言,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使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通俗化。
三是顺应网络传播发展新趋势,探索建立有利于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的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知乎等传播矩阵。
让理论从学术殿堂到“日用而不觉”
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培浩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越是思想富矿越要深挖细凿,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擘画的印迹、牵挂的心迹,能够更加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形成、探索实践、丰富发展的过程。
越是科学理论越要知其所来,溯思想萌发形成之源、溯理论发展飞跃之源、溯真理实践例证之源,才能更好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应然更知其必然。
越是奔涌向前越要润物无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发挥文化最基础、最深沉的力量,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的文化长河就一定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实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是党校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传统。”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教授方旭认为,从理论上看,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首先要做好体系化建设与学理化研究;从实践上看,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要注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方法上看,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要实现“短、实、新”话语模式转化,让节目“说短话”“说实话”“说新话”。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丰认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知行贯通,要结合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丰富类型,增强“三式三化”(分众式精准化传播、图像式潜移化传播、交互式立体化传播),让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小用品”成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见行动的“大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