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七月二十三日,王祥以《腿到不了的地方,思想可以》为题讲述自己的故事。(市记协供图) |
从城市变迁到乡村振兴,从平凡英雄到时代楷模,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记者的坚守与热爱,每一段讲述都绽放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7月23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重庆市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举行。经过初赛、片区赛的层层选拔,来自全市新闻战线的15名新闻工作者进入决赛,讲述了自己在新闻一线亲历、亲见、亲为的鲜活故事。
“他这样也能做新闻吗?”这是重庆日报评论员王祥参加初赛时有人发出的质疑。决赛时,拄拐上台的王祥以《腿到不了的地方,思想可以》为题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虽然10岁时不慎遭遇车祸导致左腿截肢,但王祥始终奔走在“追求真相”的新闻理想路上。在他的笔下,既有对不公的监督,也有对无辜生命逝去的大声呼喊,更有为弱者发声、为真相发声的坚守。“评论这条路很难走,就像刚才我从台下走到台上,或许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王祥说,只要能通过文字加速公平正义的到来,即便再难走都会走下去,因为他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
巫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熊威的讲述,带大家聆听了一场来自群山深处的“星空音乐会”。海拔1700多米的巫山县石印小学有一群孩子,他们渴望知识、心怀梦想。7个小时的车程,4年不间断追踪,熊威的镜头记录下95后青年教师庄济宇带领孩子们组建“拿云”摇滚乐队的全过程。
库区的群山时常云雾缭绕,直到鼓点撞破大山的寂静,贝斯和吉他发出穿透云层的和弦,孩子们的声音也穿越群山被更多人听见。今年“六一”儿童节,在专门为山里娃举办的“星空与山音乐会”上,2000多名观众用手机灯光汇聚成“星河”,让孩子们的声音传到了远方父母的耳中。熊威说,从五音不全、因弹断琴弦哭泣到走上央视舞台,从不敢面对镜头到敢于畅想在奥运会唱国歌,这群少年用音乐丈量世界的勇气,是国家乡村基础教育最朴素生动的注脚,这也是自己坚持记录和见证的意义所在。
渝中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谭俊以《棒棒教我“扛”新闻》为题,分享了“拜师”棒棒冉光辉的经历。为真实记录“棒棒父亲扛出一个大学生”的故事,谭俊以“徒弟”身份跟随冉光辉工作一周,亲身体验扛货爬楼的艰辛。45斤的箱子、6楼的高度,让他体会到“棒棒”群体靠本事挣钱的坚韧。
当看到这位“钢铁棒棒”在儿子高考结束后,躲在巷子里用粗糙双手护着鲜花等待的瞬间,谭俊终于懂了冉师傅报道里不准提“可怜”的坚持:生活从不由苦难定义,奋斗中藏着对家庭的柔软与对尊严的坚守。“只要我们像冉师傅扛货一样,把故事‘扛’进观众心里,好故事就永远有市场。”这是谭俊作为一线记者最深刻的感悟。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主持人“鳅鳅妹”关秋瑾,以《防空洞背篓空间 一个记者的“看见”与“答卷”》讲述了媒体人让善意落地生根的过程。轨道交通4号线上,还挂着露水的新鲜蔬菜让人心生希望,但卖菜老人“太阳一大菜就蔫了,卖不完还要背回去”的叹息令人揪心。于是,2024年5月,关秋瑾联动各方将红土地防空洞改造成“背篓菜市场”。此后,暴雨天联系商户“江湖救急”收购余菜,为老人兑换零钱、规范摊位,她的目光始终关注着这群背着背篓的人。一年间,这个从“遮风挡雨”到“助农空间”的防空洞,也让农户增收超100万元。
“80岁樊婆婆塞来的热玉米、大姐追着送的空心菜,都在讲述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民生温度就藏在被看见的需求里。而记者的声音,正是连接温暖的纽带。”关秋瑾说,自己将继续为这份人间烟火奔走,让爱的回响在巴渝大地上生生不息。
记录和表达,是每一位记者的使命。当记者俯下身、走进生活肌理,无论是群山深处的乐声、“棒棒”的笔记本,还是防空洞的烟火、照亮生活的评论,都成为时代的注脚。
经过激烈角逐,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第1眼TV陈正直、重庆日报王祥获得一等奖,当代党员杂志社王柏林、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广播关秋瑾、三峡融媒体中心刘婷茹获得二等奖,上游新闻纪文伶、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杨光、开州区融媒体中心陈琪、渝中区融媒体中心谭俊、巫山县融媒体中心熊威获得三等奖。
经评委集体商议研究推荐,陈正直、王祥、王柏林、熊威4名优秀选手将参加全国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