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北京故宫文创融合馆。患有听力障碍的少女王胡可站在一件漆盒展品前,双手快速比划着纹样。一旁的老师袁秋则向观众转述:“她说,这片山纹代表我们城口,这条水纹是巴山夜雨……”
展柜里,一件件来自重庆城口的漆器在晨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犀皮漆流淌着深邃的纹理,蛋壳碎片在漆面上拼出细密的光点。
这是重庆市残联主办的“无声的绚烂:非遗技艺与生命力量的对话”特展。展出的百余件作品,都出自城口县“忘我”大漆艺术空间的学员之手,其中28位是患有孤独症、听力障碍等的特殊学生。
特殊儿童母亲创办康复机构
2012年,儿子被确诊为孤独症,袁秋的生活像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她带着儿子辗转各地求医,积蓄耗尽。最艰难时,她每天要在三家康复机构间奔波。
儿子4岁那年,突然清晰地喊出“妈妈”,袁秋抱着他泪流满面。这让她坚信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也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城口有康复机构,其他家长就不用像我这么折腾了。”
2018年11月,她拿出所有积蓄,在城口县租下场地,创办了“星铖特殊儿童服务中心”。中心成立后,袁秋累计为107名特殊儿童提供过康复训练。对于特别困难的家庭,她只象征性收每月400元生活费,甚至全免,几年下来减免的费用超过百万元。
让漆艺成为孩子谋生的技能
看着孩子们在康复训练中一点点进步,袁秋心里却压着一块石头:“等我们老了,他们靠什么生活?”
2022年初,城口县残联启动“百千万惠残助残行动”,计划建立一个融合非遗传承与残疾人就业的基地——“忘我”大漆艺术空间。城口是“中国生漆之乡”,漆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袁秋琢磨:“这手艺能养活人,孩子们学会了就有条出路。”袁秋熬夜写方案,详细列出了为特殊学员量身定制的教学步骤和安全管理措施,并在竞标中胜出。当年6月,“忘我”大漆艺术空间成立。
教特殊孩子学漆艺,远比想象中困难。袁秋决定自己先学,从零开始,跟着请来的福建、山东漆艺师傅学习。每个步骤,她都让师傅放慢速度,用手机录下来,然后反复练习,再分解成更简单的动作,用大幅度的肢体语言、画图,甚至实物演示,一点点教给孩子们。
当王胡可第一次完全靠自己完成了一个镶嵌着白色蛋壳螺钿的小漆盒,她紧紧攥着盒子跑到袁秋面前,在手机上敲出几个字:“袁老师,我行!”
袁秋把王胡可的每个小进步告诉所有人,最终,一共有28位残疾学员加入到了漆艺学习。
无声的“绚烂”绽放故宫
今年5月,一封来自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的邀请函送到了袁秋手上:邀请“忘我”大漆艺术空间参加6月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无声的绚烂”特展。消息传来,整个艺术空间都沸腾了。
为了这次展览,学员们铆足了劲。袁秋和师傅们选定了几个既有传统韵味又带有现代感的设计方向——做犀皮漆滑雪板的学员,要把调好色的漆一层层、一遍遍刷在滑雪板模具上,每刷一层都要等它干透,再打磨平滑,如此反复几十次,才能形成如星河般深邃流动的纹理;做日用漆器的学员,要在传统的碗碟杯盏造型上,尝试更简洁的线条和色彩搭配……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漆碗,从打底胎到最终完成,往往要经历一两个月,上百道工序。
6月,袁秋带着精选的百余件作品和部分学员走进了故宫。在文创融合馆的展柜里,城口漆器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袁秋站在展厅角落,看着观众认真欣赏的神情,看着孩子们脸上抑制不住的兴奋。她说,故宫的展览,是对这些孩子和老师三年汗水最实在的认可。
展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近,“忘我”大漆艺术空间陆续接到了来自重庆、成都甚至沿海城市的一些订单和代工合作意向,目前已经和一百多个残疾家庭签了代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