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人民日报》与《重庆日报》聚焦报道了重庆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一项创新实践——江北区观音桥街道“社区合伙人”制度。曾经的破巷子变为日均游客超两万的城市会客厅,无论是设计师张贝蒙团队对邻里中心的匠心改造,还是罗晓欢负责的数字食堂对年轻白领的精准服务,抑或是79岁陈远秀老人作为社区导游的身影,都在这种新模式下得到了诠释。
透过治理成效,我们来探寻其成功的底层逻辑。笔者认为,社区合伙人的真正本质,并非一套简单的管理方法创新,而是一场以社会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社区治理变革。所谓社会资本,在这里,就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因各种关联(如社会网络、互惠规范等)而产生的信任和资源。
这场变革的第一个层面,便是将社区治理的目标,从单纯的任务导向转向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与经营。
传统的社区治理,多是任务下派、被动执行的模式。而在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当花艺师朱佳丽主动请缨,自费将一个卫生死角改造成人人喜爱的最美转角口袋公园时;当咖啡店为社区导游陈远秀递上专属热饮以示感谢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环境的改善或一次性的服务,而是信任的建立、善意的循环。这个过程,就超越了解决问题这个单一结果,让邻里关系这张无形的网络越织越密,不断为社区的社会资本充值。当这本账愈发厚重,社区的内生凝聚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韧性也就越强。
如果说社会资本增值是目标,那么政府角色的重塑,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这是变革的第二个层面:政府从台前的划桨手,转变为身后的赋能者与平台搭建者。
社会资本的生长,需要宽松且有活力的土壤。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智慧在于,政府有意识地退后一步,精准搭台。一是赋权,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在邻里中心改造中,政府并非大包大揽,而是充分信任并授权给像设计师张贝蒙这样的共建合伙人,让他们得以巧妙融入老纺织厂的文化记忆,打造出有温度的公共空间。二是搭建平台,创新“场地换服务”模式。社区为数字食堂、健康小屋等共创合伙人提供优质空间乃至免租政策,以此换取普惠的社区服务。政府的这一角色转变,实质上是从管控思维走向了激发思维,通过为社区赋能,最终为自身减负,激活了蕴藏在民众与市场中的智慧。
有了目标和前提,还需要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这便是变革的第三个层面:构建一套以获得感为核心的激励闭环,驱动居民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创造。
仅靠行政命令的参与是不够的,源自内心的认同和价值实现,才是最强大的动力。社区合伙人的激励设计,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一方面,是可触摸的获得感,报道中提到的自治金就是范例。托育、养老等机构的部分利润注入自治金,再用于增设哺乳椅、儿童餐椅。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闭环,让居民的付出能被看见、能有回报。
另一方面,是高层次的成就感,陈远秀老人那句“以前觉得治理是社区干部的事,现在觉得给游客指路,把家门口扫干净,都是在建设家园”,朴实地道出了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心理蜕变。这套从他驱到自驱的动力转换机制,最终点燃了居民主动创造的热情。
总之,观音桥渝北社区的合伙人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现代城市治理的剖面。它带来的启示是:社区治理的最高境界,除了“一事一议”等精细管理,还有持之以恒的社会资本培育。当信任成为社区的“通用货币”,当合作成为居民的共同习惯,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和谐、更有温度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格局,便已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