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九九四年芙蓉洞景点分布图。(武隆区档案馆藏) |
“蜀中山水奇,应当此第一”。这是清代诗人翁若梅对武隆的深情赞叹。
地处重庆东南部的武隆,乌江碧水蜿蜒流淌,大娄山与武陵山遥相呼应。这里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在亿万年地质演变中,雕琢出溶洞、天坑、地缝、峡谷等自然景观,堪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在这座拥有654处旅游资源单体的“喀斯特生态博物馆”中,芙蓉洞钟乳石千姿百态、天生三桥气势恢宏、龙水峡地缝峡谷幽深、后坪天坑壮美险峻,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美丽雄奇的自然遗产画卷。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的发展始于芙蓉洞的发现与开发。芙蓉洞位于芙蓉江畔,形成于第四纪更新世,发育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该洞以竖井众多、洞穴沉积物类型齐全、形态完美、地质纯净著称,被洞穴专家誉为“一座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一座内容丰富的洞穴科学博物馆”。
1993年5月,村民偶然发现这一地质奇观后,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专家考察论证,组建芙蓉洞开发工程处,投入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开发。
经过一年建设,这座形成于百万年前的溶洞于1994年“五一”正式开放,洞内有“珊瑚瑶池”“巨幕飞瀑”“犬牙晶花”“石花之王”等29处景点,向世人展现了“地下艺术宫殿”的绝美风采。
以此为契机,武隆相继开发了芙蓉江、仙女山、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等景区,并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
2003年,武隆喀斯特旅游区积极参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经过四年不懈努力,2007年6月,“武隆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总面积达380平方公里的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以其独特的地质价值与美学价值享誉全球。该景区因《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等国际大片取景而更加闻名,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三座天然石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及天坑景观成为标志性拍摄地。
从深山秘境到世界遗产,武隆喀斯特旅游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的特色之路,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通讯员 刘民 李才东 记者 黄乔 编写
(武隆区档案馆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