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文学原创能力是文化原创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基本要件、核心能力,必须运用好守正创新这一重要思想方法,不断激发重庆文学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劲持久的澎湃动能。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学实践。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贯穿融入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持续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关于“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关于“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等重要论述,正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全面推动文学创作、组织、服务工作改革创新,持续增强重庆文学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汲取文学滋养。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现实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最真实、最鲜活、最生动、最丰富的素材矿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对文学作品的质量、品位和风格等要求更高,对高水平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更大。我们要常态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办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引导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自觉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密切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六区一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火热实践,敏锐感知个体的悲欢离合与群体的审美变化,深情讴歌民主村里的社区烟火、“背篓专线”的城市温情、“实力宠粉”赢得的游客口碑,形象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重庆城市精神,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让文学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坚持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勇攀文学高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文学积淀深厚。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文学的崭新气象,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相伴相生,与中华文明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学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传世经典,承载着丰沛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壮阔历程。重庆作为红岩精神的发源地,诞生了位列“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八大经典之一的小说《红岩》,多部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等国家级荣誉。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国文学、重庆文学的优良传统,传承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思想和艺术形式,根据新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追求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创作更多跨越时空、超越地域、散发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品力作。
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学生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两坚持一改进”的要求,围绕重庆文学“14322”总体工作思路,扎实做好组织化推动文学精品创作生产机制改革。探索“春种秋收”党建工作法,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提升作协组织水平、发挥群团行业优势、推动数字文化赋能,用符合文学规律的方式发展文学事业;实施重大现实题材创作“讴歌”计划、文学精品创作“扶优”计划、文学理论评论“友声”计划、青年作家成长“培新”计划,编纂出版《重庆作家作品年选》《重庆文学蓝皮书》,围绕重大节点、重大主题、重大奖项,以长期主义精神做好作家队伍建设和优秀文本的发现、扶持、发表、评论工作;建好用好重庆文学会客厅、重庆文学有声馆、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三大阵地,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向影视剧、舞台剧、网络视听等艺术形式转化,鼓励本土作家面向海外输出版权;发起成立西南文学联盟、重庆高校文学院联盟,以开放的胸怀拓展文学边界;广泛开展“文学在场”主题志愿服务、常态化举办重庆文学公开课,全力推动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以守正创新的文学生态换取创作的春华秋实。
(作者系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