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合了 产业升级了 村民增收了“五端合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沃土港湾”校企“共生”加速智慧交通科技成果转化第26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巫溪开幕国网重庆信通公司:电缆隧道智能监控技术取得突破
第004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土地整合了 产业升级了 村民增收了
“五端合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沃土港湾”
校企“共生”加速智慧交通科技成果转化
第26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巫溪开幕
国网重庆信通公司:电缆隧道智能监控技术取得突破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市域实践③
巴南探索建立启动端、孵化端、试验端、转化端和赋能端合一的全周期服务链条——
“五端合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沃土港湾”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周尤

  “我第一次到人才港,就打定主意在这里扎根。”近日,重庆仝干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尉用这句话总结对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以下简称人才港)的第一印象。

  人才港占地2.53万平方米,是全市7个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试点之一,也是全国首个专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

  生物医药产业是“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六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之一。该产业具有“三高”特性,即高附加值、高投入、高风险;生物医药行业也有3个“10”的形象说法,即一款创新药的获批上市需要投入10亿资金、长达10年研发时间且只有不到10%的成功率。

  面对难题,巴南区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因素,建立重庆生物医药人才港,并在港探索建立启动端、孵化端、试验端、转化端和赋能端“五端合一”的全周期服务链条,推动人才和产业生态融合发展。

  留得下

  “天花板级别”的服务打造人才矩阵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才能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巴南的答案是:积极布局打造生物医药人才矩阵。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的鄢源博士就是矩阵中的一员。

  近日的一个下午,鄢源盯着实验设备闪烁的数值,突然被一阵敲门声惊动——人才港工作人员应声推门而入,手拿一叠资料:“您之前咨询的有关高端人才的申报流程,我给您梳理出来了,您看看是否有帮助。”

  类似这样的贴心服务,让这位归国博士真切感受到人才港服务的“硬核温度”。

  “我们从人才工作的‘头一米’抓起。”巴南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巴南区全方位优化准入机制,重点关注人才入驻、项目启动初期,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提供政策智配、人才认定、人才落户、项目储备等创新创业准入启动服务事项共157项。同时聚集了一批专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全力发现、吸引和储备生物医药人才、项目和企业。

  人才招引不是“一锤子买卖”,“引”字是开篇,“留”字才是关键。

  “要把人才留住,需要的是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才港设立了生物医药人才科技创新孵化器、医药加速器、研发基地等平台,为初创团队提供企业创办、孵化场地、创业教育等全流程服务。

  截至目前,根据“边建设、边集聚、边服务、边转化”一体推进的原则,人才港内已有企业130余家,预计到2025年底,港内将链接各类平台机构不少于30家,服务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不少于600名,集聚产业人才不少于6000名。到2027年底,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全面形成,为培育我市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站得住

  全力以赴推动成果转化实现“零”的突破

  去年8月27日,一则来自人才港的重磅消息在重庆生物医药领域激起千层浪。重庆首个1类生物创新药——赛立奇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实现了重庆生物制品创新药赛道“零”的突破。

  这个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人才港在试验端和转化端的深耕。

  “得知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是国内首个完成中重度银屑病适应症Ⅲ期临床试验的单克隆抗体产品,并于2023年3月在国内率先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后,我区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集合市药监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等市级部门力量,资源下沉,全流程跟踪服务。”巴南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款新药是国内首个有望实现国产替代的创新药,必须打破常规服务。

  “专班成立后不久,我们就收到15份部门协作清单。”研发赛立奇单抗注射液的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力十分感慨。他原本觉得申报肯定是“持久战”,没想到每个环节都有对应“服务专员”。在各方全力以赴下,赛立奇单抗于2024年8月完成上市注册审批。

  在人才港,除了可以全渠道加快成果落地,还能全要素激活创新引擎。

  目前人才港已建成以吴玉章院士领衔的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为核心的“1院5中心10平台”科技创新体系,在研创新药物56个、进入临床22个、三期临床9个,在研的HPV疫苗、抗体药物、胰岛素等大量前沿重磅产品,引领重庆在高端生物药领域加快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走得远

  校地企协同带来双向奔赴的合作

  “实验数据一切正常。”近日,人才港内的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来自企业的科研人员陈倩在实验室熟练操作一台动物体征遥测设备。然而几个月前,陈倩还只能对着这台价值千万的设备干瞪眼。

  原来,企业2024年从法国采购了这台动物体征遥测设备,但该套设备没有适配脑电波监测模块。动物脑电波监测模块作为核心部件,与人类脑电波区别较大,技术门槛高,企业只能依赖国外进口,可采购成本高昂,严重制约了相关实验的开展和新的研发进度。

  为解决这些问题,巴南区实施了校地企协同共促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成果转化改革。经过“牵线搭桥”,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重庆理工大学,依托该校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李根主导的科研团队,进行了侧重性修改。经过11次调试,最终成功适配便携式脑电波监测设备样机,并在实验动物上试用成功,其监测结果完全满足相关要求,准确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我们建立了‘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的双轨制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工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有关负责人说,目前人才港整合集聚了全市30家生物医药企业、16家医院、5所本科院校、11所中高职院校及有关行业协会人才和资源。

  而校地企协同只是人才港全周期提供配套服务,夯实保障赋能端的一个举措。

  通过“聘请专业人员+内部调剂+市场化招聘”等方式,人才港组建了一支专业运营保障团队,在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金融、审计、会计、法务等9大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基金方面,目前已投资项目7个,已落地项目5个,共计投资金额1.92亿元。

  除了线下服务,线上的服务同样给力。人才港统筹运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认知,聚焦人才创新创业新需求,为人才提供五端14个“一件事”应用,更好满足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需求,便捷化、精细化服务企业、人才和项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