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法治是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坚持法治赋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激励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合规优化民营企业经营治理,使民营经济在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破立并举,以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首先,要促进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离不开制度的充分落实与各主体的积极响应。既要健全现有规定的配套制度,整治市场主体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损害其他经营者、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要联动行政法来限制、禁止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准入壁垒等行政性垄断行为,为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拓展市场空间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公平竞争离不开市场主体共同发力。在行业内部,通过制定行业协会公约等方式加强自我约束;在行业外部,调动社会各主体监督力量,健全政府监管、媒体调查曝光、公众投诉举报制度。其次,要便利企业融资。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资金支持,当务之急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民营经济。当前,我国法律制度中已有关于融资的相关规定,如降低上市门槛的注册制改革,优化精简了直接融资流程;又如金融机构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禁止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授信条件,降低了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门槛。此外,还可结合其他市场要素,推广数据资产融资、保险+投资等新型模式,保障融资便捷性、安全性。最后,要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通过负面清单、白名单等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同时进一步推动数字大模型在审批中的应用,节约审批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破除“公章围城”对民营企业的束缚,使民营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
技术护航,以自主创新激活发展动能。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应对外部技术“卡脖子”威胁的重要武器,法治为科技创新搭建起系统全面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让民营企业牢牢掌握科技创新优势。一方面,法治严护产权筑牢创新根基。我国在著作、商标、专利领域都有专门立法,且有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了侵权成本,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正当、合法权益。此外,快速审查机制、知识产权财产权利强化则让知识产权能够及时、充分变现,让民营企业能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可观收益。另一方面,法治联通国际拓展创新空间。海外市场对于民营经济而言潜力巨大,可通过构建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跨境技术交易制度,为民营企业谋求国际发展空间提供支持。在完善保护层面,要充分发挥国际组织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推动建立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国际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完善知识产权侵权认定标准与救济措施;在促进交易层面,借助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使技术实现全球范围内高效流动。通过法律制度激励自主研发、保障纠纷解决、促进技术国际化,实现科技赋能民营经济发展。
规则筑基,以合规体系强化企业韧性。企业合规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合规经营有助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和治理水平。在企业内部,要推动合规体系建设,根据法律规定,制定合法的组织机构、经营治理规则,规避违法风险,推动民营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在涉外领域,为助推民营企业顺利“走出去”,要加快建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涉外业务提供风险评估、纠纷解决指引等合规指导。例如,企业对外投资、国际贸易、雇佣劳动力等行为都存在法律风险,合规引导能够帮助民营企业克服各国之间的法律差异,制定合法合规经营方案,化解跨国经营风险。企业家合规意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加强企业家法治教育是企业合规的治理源头。企业家是企业重大方针决策的掌舵者,要通过系统化的法治培训,强化企业家守法意识、诚信意识,结合典型案例普及企业经营和交易的必备法律知识,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进行风险提示,增强企业家的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家将法治意识融入治理方针有助于推动合规治理由被动转为主动,节约企业合规成本,促进企业经营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