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法治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法治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圆桌

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位于渝北区的长安数智工厂,全自动装配机器人和视觉检测机器人协作安装前后挡风玻璃。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视差距、加倍努力,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如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重庆日报聚焦这一主题,推出策划专题,与读者共享。

  ——编者

  

  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王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是加快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重庆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要将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探索符合本地资源禀赋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生态进化之路,为国家赢得竞争主动权贡献重庆力量。

  构建体系化集群式协同攻关机制。打造全栈国产化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支持特斯联、恒之未来、博拉智算等企业联合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全栈式国产化人工智能技术生态,围绕国产芯片及服务器集群、框架、基础模型、平台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探索构建国家级智能科学创新联合体。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基础软件框架,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实验表征工具系统,构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科学文献数据库,面向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场景下的计算需求及多种任务形态研发专用算力芯片。

  完善自主基础软硬件技术体系。实施“人工智能与科学深度结合计划”。支持在渝企业加强国产化计算芯片、自主深度学习框架等自主攻关,以及研发面向科学计算、基于基本原理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打造高精度、智能化的实验表征工具和实验平台。加强自主深度学习框架研发,开发集成多类型模型开发、训练、压缩、推理全流程工具,实现人工智能国产软硬件技术的深度协同。围绕大型语言模型构建、训练、调优对齐、推理部署等环节,支持开展创新算法及核心技术研究,形成完整高效的训练体系。加强人工智能数学机理、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探索通用智能体、具身智能和类脑智能等通用人工智能新路径。

  建设高质量中文大模型数据集。搭建大模型训练优质数据集。组织全市拥有图书、杂志、论文等资源的机构,建立白名单机制,向优质大模型企业开放。依托重庆市“产业大脑”,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并开放行业公共数据集、行业知识图谱等资源。搭建数据集精细化标注众包服务平台。开发集成相关工具应用的智能云服务系统,鼓励来自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标注通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数据及指令数据,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给予贡献者适当奖励,推动平台持续良性发展。

  优化智能算力产业生态。培育算力龙头企业,协同带动算力上下游产业发展。抢抓“东数西算”机遇,依托东数西算(重庆)产业联盟等平台,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国产智能算力产业链。优化智算中心布局,加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鼓励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智算资源,积极引导老旧小散数据中心向公共智能算力平台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一批智算集群。持续扩大智能算力的资源汇聚规模,建立服务西部地区企业的智能算力资源池。规范算力运营和服务交易机制,推动形成多样融合、协同发展的算力供给格局,实现规模化先进算力的统筹调度和供给。面向中小企业、未来产业等,更好发挥算力券的价值,提高算力的普惠程度。

  释放更多人工智能应用高价值场景。进一步放宽大模型、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准入,激发新需求、培育新优势。推动大模型企业与拥有场景的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大模型应用落地。发挥AI对未来科技和产业的驱动作用,聚焦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医疗健康、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等“明星场景”,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打造专业模型,加速推进应用落地,抢占市场机遇形成竞争优势。加快推进监管法规的制定进程,围绕人工智能前沿应用,加强伦理规范及风险管控,制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法规及指标评价体系。

  (作者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书记、研究员)

  

  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沈冰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从顶层设计、核心技术、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四个维度共同发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强化顶层设计与促进跨域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要强化战略规划引领,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纳入“人工智能+”总体战略部署,制定人工智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技术攻关、产业升级与场景应用三位一体的推进方向,建立“中央—地方—企业”三级政策传导体系。要加强跨域协同机制‌。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资源,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跨域协同机制,明确部门权责清单与协同治理边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动态调整政策支持方向。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构建信息互通机制,搭建数字化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健全资源统筹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池和人力调配中心实现精准配置。

  攻关核心技术与优化算力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推动底层技术自主可控。‌加大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底层技术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开源创新平台,推动深度学习框架、编译器工具链等共性技术共享,重点突破存算一体芯片、类脑计算芯片、光子计算架构、碳基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技术。要优化算力基础设施。‌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布局“智能算力高速公路”,通过国家级算力调度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跨区域资源弹性分配。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西部算力枢纽节点,接入国家级算力调度平台。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与构建全场景应用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是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跨界重组,需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核心抓手,打破传统产业分立边界。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创新。推进“通用大模型+垂直场景”协同创新,以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等构建产业互联的“数字神经”。建立跨行业技术研发联盟,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农业物联网、服务业云平台实现数据接口互认。要打造全场景应用生态。通过技术穿透产业边界、场景重构价值链、机制破除要素壁垒,构建“技术驱动、场景赋能、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全场景应用生态系统。设立国家级场景应用中心,统筹资源聚合与成果转化,构建覆盖生产、生活、娱乐等全域的智能服务网络。建立汇聚开发者、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开放平台,推动AI与制造、医疗、金融、教育、娱乐等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探索。

  深化产业协同发展与夯实多维度生态支撑。聚焦重点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共性问题,打造“AI+千行百业”的协同创新生态。要建立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组建国家级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AI芯片算力瓶颈与算法框架适配性难题。实施产业链“强基工程”,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布局智能传感器、高精度标注等基础层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构建跨行业数据融通平台,在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推行联邦学习与区块链结合的数据共享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依托协同平台打通上下游数据流与价值链。要实施多维度生态支撑体系。加强开源生态建设,推动昇思、飞桨等与国际主流框架实现API接口对齐,支持模型格式转换工具链开发。打造区域性AI赋能中心,提供算法测试平台、合规咨询及算力券补贴,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实施“数字工匠”培养计划,推行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交叉聘任制度,在AIGC、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建立人才双聘流动机制。

  (作者系西南大学智能金融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

  王冉冉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重庆应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政策创新和制度完善为抓手,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加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具有鲜明重庆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

  强化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庆应加大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明确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前沿基础研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动在算法开发、芯片设计、大数据处理、工业智能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网络,通过联合实验室、技术联盟等方式,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搭建技术成果共享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对接。

  培育创新主体,壮大产业生态。支持本地人工智能企业做大做强,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技术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快速成长。重点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本土龙头企业,在资金、项目、人才等关键要素上给予重点支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形成具有协作优势的产业集群和“雁阵”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精简审批流程,提供更高效的政务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吸引国内外高端人工智能企业和人才落户重庆,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加大对高端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形成产业人才集聚效应。同时,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更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场景应用,推动产业融合。重庆应聚焦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能源等优势领域,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具体而言,在汽车制造领域,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推动汽车产业链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在电子信息领域,推动智能硬件、智慧终端和智能制造技术广泛应用,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推广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远程运维服务,助力产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推动智能药物研发平台、智能诊断系统的应用,提高医药研发和诊疗效率;在能源领域,建设智能能源管理平台、智能电网,提升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效率。此外,政府部门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和示范项目的方式,引导企业与用户紧密合作,加速“人工智能+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案例,从而引导更多企业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产业整体升级。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支撑体系。高质量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离不开数据的开放流通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重庆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以算力、存储、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加快能源算力枢纽建设,扩大数据中心规模,提高算力供应能力,满足人工智能发展对大数据和高效算力的需求。建设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提升数据要素市场的活跃度,推动规范化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有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健全监管机制,保障安全可控。建立健全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监管体制机制,明确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加快制定出台人工智能技术标准、伦理规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从制度层面强化对算法透明性、数据使用合规性、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力度,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合规的轨道上稳健发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人工智能赋能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控性。

  (作者系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产业金融中心执行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