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让荣昌陶的“窑火”越烧越旺推动老旧小区大修基金“归位”为残障群体提供“造血式”帮扶抢收油菜保增收一场跨越1600公里的“江海之约”忠县启动人才帮扶工作西洽会三大“主宾”折射重庆开放新维度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不断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让荣昌陶的“窑火”越烧越旺
推动老旧小区大修基金“归位”
为残障群体提供“造血式”帮扶
抢收油菜保增收
一场跨越1600公里的“江海之约”
忠县启动人才帮扶工作
西洽会三大“主宾”折射重庆开放新维度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自强模范刘吉芬:
让荣昌陶的“窑火”越烧越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杨铌紫

  刘吉芬(受访者供图)

  今年“五一”假期,荣昌区成了全国各地游客的打卡地。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吉芬在荣昌安北陶艺村接待了600多名小朋友,教孩子们制作陶器。

  刘吉芬今年75岁,出生于陶艺世家,幼年的一次意外,导致听力残疾。“做陶要静心,耳朵听不到,更能坐得住,我的心能记住泥土的声音。”他说。

  上世纪70年代,荣昌陶一度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十余个国家,被荣昌人称作“最能赚外汇的陶瓷”。后来,不少国营大厂接连破产,但刘吉芬的陶窑里却燃着一把不灭的火。

  他痴迷于研究古陶技法,某天突发奇想:能否让不同颜色的陶泥“长”出天然纹理?他像做实验般将赤红、赭褐、青灰的泥料层层叠加,再一刀刀切开坯体,断面竟浮现出流水般的纹路。这便是他独创的“绞胎工艺”,如同将巴蜀山水封印在陶器中。这项技艺让他的作品《巴蜀遗韵》《乡情晨曦》等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15项、银奖15项。

  为重振荣昌陶,1996年,刘吉芬辞去贵州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职务回到荣昌,与亲戚合伙开办了安北陶器厂。

  从花瓶到生活小摆件再到酒瓶,刘吉芬曾带着产品到全国各地去推销。创办工作室后,他主攻荣昌陶的艺术设计与制作,不断精进技术,成为荣昌区目前唯一一个掌握识矿、制泥、炼泥、配釉、制釉、拉坯、烧成等30多道制作工艺的“全能王”。

  自我的成长并不是刘吉芬的终极目标,他认为,荣昌陶的“窑火”,只有在年轻人手中才能越烧越旺,他立志要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刘吉芬打破家族传统,广收学徒,免费教授技艺,并与10余所院校合作开设陶艺课程,他把260名徒弟培养成荣昌陶艺技术骨干,其中30人成了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2023年,刘吉芬和女儿刘嘉佳创办重庆市荣昌陶窑口博物馆。展厅里,唐代三彩与绞胎陶并肩而立,游客惊叹:“原来泥巴也能讲故事!”

  最让刘吉芬欣慰的,是馆内一角挂着的照片——25名残疾人学员捧着陶器笑靥如花。他们曾因各种原因求职无门,如今在刘吉芬主导促成的残疾人就业基地“馨海棠陶艺”工作室学到了一项生存技能。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