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敢闯会创进取力 让“双创之星”逐浪攀高“产科教”融合发展 蓄能“三农”新质生产力
第017版: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砥砺前行担当作为
上一版 下一版 
激活敢闯会创进取力 让“双创之星”逐浪攀高
“产科教”融合发展 蓄能“三农”新质生产力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产科教”融合发展 蓄能“三农”新质生产力

  青年团队在农业基地开展劳作实践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要求“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建强农业强国建设人才队伍”。

  作为一所拥有89年“农职教”底蕴的农业特色高职院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利用涉农高职办学优势,对标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强国的特征,以产科教“三链融合”为抓手,为区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

  眼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正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育人成果,照亮职业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之路,答好“强农建设,高校何为”时代命题。

  “产科教”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前不久,为进一步推动万州区乃至三峡库区的渔业高质量发展,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携手签订了“产科教”基地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将以“产科教”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双向培养、“双师型”专家库团队建设、水产主推技术推广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建立全新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库区渔业提质增效。

  这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探索“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又一务实动作。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部署。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积极探索涉农高职院校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创新“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了“产科教”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首创“三园辐射·三融统整·三教协同”行动范式,为涉农高职院校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开拓了新路。

  校园、田园、庭园“三园辐射”夯实实践育人主支撑。学校通过政校研企共建基地,将校园实验基地延展至庭园、田园,在此基础上建专业集群、育双师队伍、改教学方式,引领农业产业链全科新农人培养。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统整”打通全面育人主动脉。学校通过开设专本贯通专业、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体验活动、培育具有地方农业特色的职教企业、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举措,贯通人才培养与使用各环节,助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唱响协同育人主旋律。学校着力发挥高教高精尖科研创新功能,依托职教的思政教育和技能培养优势,发挥继教专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成人学历提升等功能,为“三农”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通过“产科教”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人、财、技、物”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打造出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三峡范式”。

  近年来,学校已建立技训一体实践基地12个,开展三农人才菜单式农技培训超过2万人次;成功培育职教企业10家,孵化现代农业产业项目7个,开发园区产业集群项目20项;打造的“腊肉新乡村”年产值1200万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3.27万亩,年经济效益1.12亿元。学校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成为省域现代职教体系改革的“行动先锋”。

  夯实根基融合培育“新农人”

  春日里,在重庆永川区大安街道二郎坝村稻田里,一架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插秧机匀速行进,泥浪翻涌间,秧苗精准入田。操控这台智能农机的,是重庆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李刚——一位从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走出的“新农人”代表。

  4月12日,重庆三峡职业学将学院“农业经理人(乡村CEO)实践教学基地”牌匾授予这位“田间明星校友”李刚,标志着由学校培养的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乡土专家,正以“校友经济”新范式反哺职业教育发展。

  农业新质生产力呼唤更多“新农人”。吸引并帮助更多年轻人扎根农村、盘活农业、富强农民,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基于此,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培养农经复合型管理人才为己任,提出培育“体现乡土精神、创新经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高素质“乡村CEO”的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作为农业经理人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的主要牵头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牵头举办重庆首次农业经理人培训、研究首个农业经理人行业标准、承办首届“巴蜀”工匠杯农业经理人比赛、开发全国首款数字化农业运营沙盘,实现农业经理人培养标准、育训、竞赛与评价高度融合。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不仅在农业经理人标准制定方面取得突破,还在“乡村CEO”育训方面进行实践创新。

  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数字化农业经营系统,通过数字可视化仿真实训,让“乡村CEO”身临其境开展仿真经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培养市场调查、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品牌建设等专业能力,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目前,学校已建立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乡村驿站,众创空间,组织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先后培养“乡村CEO”7400多名,获全国劳模、全国土专家,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300余人次,带动了8万多人致富。

  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全球发展

  近日,万州区溪口乡玉竹村的砂糖橘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5名来自斯里兰卡的留学生。他们在基地负责人郦小燕的指导下,沉浸式学习果园管护知识,体验采果、运输、包装和网络销售全流程。留学生杨鸣表示:“我学到了很多,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回我的国家,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这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斯里兰卡合作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

  去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田间学校”迭代升级“田间学院”,持续育训助农增收模式出海——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农业职业教育合作实践案例》成功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今年,《“丝路”减贫:“田间学院”出海赋能》又被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遴选为“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提高服务发展支撑力”50个典型案例(一等奖)之一。

  接踵而至的荣誉,是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创新“产科教”田间学院出海育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充分肯定。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三峡职院以助力乡村振兴的育人品牌“田间学院”为基础,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田间学院”,蓄积了海外和美乡村人才培养“中国经验”,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赋能“三农”,创新海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支撑,在斯里兰卡、缅甸创设田间学院“一院”,语技融合、育训融通、科教融汇“三融”,共商、共育、共管、共建、共享“五共”的和美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减贫与发展赋能。

  改革三教,职教国际化成果丰硕。学校组建教师“海外服务团”,建设“中文+技能”海外基地6个,育训3631人;开设“海外云课”23门,开发“中文+”教材5本;研发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等国和美乡村职业标准47项、课程标准63项、培训标准86项,入列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

  源出三峡,推广应用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校坚持贯彻《中国(重庆)—斯里兰卡减贫与发展合作圆桌会》精神,秉持将职业教育办到“农村的田坎上、农民的心坎上、农业的命脉上”的育人理念,联合国内外职业院校、政府机构、智库,创建“国际数字乡村职业教育联盟”,“星火式”设置和美乡村“人才驿站”,在斯里兰卡等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打造田间学院“迭代升级”版,把高质量职业教育办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村的田坎上。

  从三峡库区到异国他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产科教”融合之笔,绘就了一幅“教育赋能和美乡村”的壮美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继续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职教篇章,让每一亩农田都成为创新沃土,让每一位农人都绽放人生精彩,让中国职教智慧惠及全球乡村发展。

  文秀月 陈锐 图片由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