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长满荒草、垃圾成堆;路旁停满车、走路要侧着身子;路面坑洼不平、一脚踩下溅起一身泥……
8年前,家住重庆高新区曾家镇龙荫小区一楼的居民李女士,因难以忍受小区的脏乱差,搬到了6公里外的商品房小区。没想到今年初,她又搬回来了,还翻新装修了旧房子。令人称奇的是,像李女士这样搬走又搬回来的,在这个小区还有20多户。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忧居之痛
小区环境每况愈下,居民怨声四起
龙荫小区,是大学城首批纯安置型开放小区,面积0.5平方公里,有64栋居民楼,其中步梯房61栋、电梯房3栋,常住人口2615户8079人。
“当时为了修建重大、川美、重师等高校,原虎溪镇、陈家桥镇和曾家镇好几个村的村民安置搬迁到了这里。”跟父母一起从虎溪搬来的李女士记得,2005年刚入住时全家都赞不绝口——7层小楼外观设计洋气,楼间距大,绿化率高。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居民入住之初没有专门的物业公司维护管理,加之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小区环境每况愈下。
拿小区里的高大乔木来说,因长期无人修剪,最高的长到20多米,每逢刮风下雨,高层住户便担惊受怕。空地荒草丛生,滋生大量蚊虫,夏天甚至还有蛇出没。
随着小区的私家车日渐增多,车辆乱停乱放、占用消防通道的现象尤为突出,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更加拥挤,行人难以通过。
更让人头疼的还有一楼污水倒灌、顶楼漏水等问题。80岁的周婆婆四代同堂,住在7楼,一提起这事就有诉不完的苦:“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地上拿盆接雨水,床上盖塑料布,有时三间都漏,就睡客厅。”
龙荫社区书记田杰2020年刚被调到这儿时,心头是发怵的,走在路上,居民都拿怨恨的目光看着她,有脾气暴躁的还要骂上几句,“不怪他们有怨言,环境这么差,日子怎能舒心呢?”
启动改造
20米高树移栽遇阻,院坝会解心结
转机出现在2022年,市住房城乡建委宣布启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277个。
“一定要努力争取到政策。”田杰带着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在日常入户走访中收集居民存在的问题后,由社区向上级党委、政府递交了改造小区的报告。
经过相关部门多次走访调研,实地查找问题、收集群众意见,龙荫小区被纳入高新区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并被列为市2023年度重点民生实事之一。
2300多万元的改造资金到位,终于可以启动改造了。田杰万万没想到的是,改造还没开始就遇到了阻力。矛盾最突出的是树木移栽修剪,80%的住户同意,少部分住户却强烈反对,甚至在施工车开进小区后跑去拦车。
田杰发现,反对的住户都住在低楼层,树木长高对其影响不大,他们认为树木种在自家窗外,便是属于自己的财产。
于是,社区发动网格员、楼栋长,召开了数十次院坝会,进行政策宣讲,有个别住户不到场,便到居民家中进行沟通交流。
经过反复沟通和耐心劝解,反对的居民也慢慢同意了。2023年3月,小区改造全面启动。
焕新蝶变
收入反哺小区建设,外迁户争相搬回
怎样改到群众的心坎上?田杰说,社区组织了多场改造意见征集会,大家积极参与,从设施布局到绿化规划,提出了不少切合实际需求的想法,这些建议基本都被采纳。
某栋楼下的空地,最初设计是打造绿化带。有居民提出:“小区绿化率已经很高了,停车位却很少,能不能硬化后变为停车位?”“意见很好,马上采纳。”
这样的“居民点单”式改造还有不少:社区加围墙后改造为封闭式,阻止外来车辆乱停乱放;新增17张乒乓球台、26套健身器材、1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
改造后的小区焕然一新:所有路面铺设沥青,并增加排水系统,再也不担心积水;新增太阳能路灯407盏,解决夜间照明问题;安装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座椅56套……
为解决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小区新增停车位680个、电动车充电桩20个、电瓶车充电桩80个。通过征集居民意见,收取停车秩序维护费标准为1000元/年,收取的公共收益则用于小区建设,包括提升小区微景观、新增休闲设施等,部分收益还以福利形式回馈居民,比如今年春节给每户居民发放食用油,还新建了几座凉亭。
随着环境改善,大家的心态也悄然发生变化,居民自治行动不断涌现。原先喜欢乱丢垃圾的,如今再也不好意思随意丢弃。党员代表带头组建“先锋巡逻队”,劝导不文明行为。社区推动、居民参与“共建提案行动”,尤其是“楼道杂物清理”提案得到广泛响应,30余名居民当起了志愿者,楼栋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现在的环境跟花园洋房也差不多。”不少像李女士一样的外迁户,看见改造后的小区面貌后纷纷“回巢”。
4月22日一大早,前来参加社区免费体检的周婆婆特意来到田杰的办公室:“昨晚下这么大的雨,家里都好好的,娃儿打算再粉刷一遍,好好收拾收拾。特别感谢你们!”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田杰介绍,下一步社区还将争取支持,针对外墙砖脱落、电气管线老化等进行改造,未来考虑把加装电梯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