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趣园——野趣自主空间里生发的劳动之趣 |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门首批新办幼儿园之一,自建园以来,渝中区实验幼儿园在多年办学历程中凝练出“人文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园理念体系,以及“人和至爱,谐以养正”的教育理念。
步入新时代,渝中区实验幼儿园作为全国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国家级试点园、重庆市首批示范幼儿园,主动担起“文化传承与改革发展”的使命,始终坚守课程开发与实践,积极探索“融和育人”课程改革实践之路,以“文化滋养课程、重塑学习空间、赋能教师发展”为切入点,让课程在多元渗透中持续发挥育人价值,不断提升办园品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
文化滋养课程
服务“全育人”目标
建园于1952年的渝中区实验幼儿园,如一颗教育明珠镶嵌在山城重庆的发展脉络之中。
在70余年的办园实践中,逐渐涵养出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人和”文化场域。文化生生不息,理念与时俱进。
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文化,承载着这所幼儿园的光辉历史,亦是其办园的灵魂。新时代的渝中区实验幼儿园,站在教育发展的新高地,以202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下幼儿园课程融合育人的生态链机制研究》为抓手,对园本“和谐课程”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秉持文化传承,融入时代元素,着眼未来创新,构筑起“全育人”的文化生态系统,发挥文化的涵养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每一天的课程实践中,滋养幼儿成长,丰富了独具特色的“渝·课程”课程群。
如何将文化“文而化之”到每一天的教育实践中?渝中区实验幼儿园以文化为基、创新为翼,持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巴渝文化”“人和文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多学科与跨学科融和服务“全育人”目标,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在这方天地交融共生。
如,在大班“空中巴士”主题中,幼儿联动长江索道开展跨领域学习,发展创新设计能力,生成未来索道方案并倡导绿色出行,形成“观察—实践—创新”探究闭环;在“愉悦未来”主题中,幼儿在智能学习场景中沉浸式感知科技魅力,形成“创新型与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在山城酷跑运动中,设计了极速临江门、山城马拉松等运动项目群,在文化浸润中体验运动的酣畅淋漓;在“庙会家年华”“浓浓端午情”“首届科技节”等主题中,幼儿通过多元感知与体验,与传统文化对话、与未来对话。
如今,在渝中区实验幼儿园“融和育人”课程改革实践中,文化是流淌在每处细节的生命滋养,激发出幼儿园里所有人、事、物的内在能量,形成一个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和谐气场,最大意义地滋养着幼儿的生命成长。
重塑学习空间
赋能“全时空”育人
渝中区实验幼儿园地处渝中区临江门52号,嘉陵江畔、一号桥旁,四周高楼林立,且占地面积有限,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建在“城市森林”中的幼儿园。
这样一所幼儿园是如何让“小”空间发挥“大”作用的?渝中区实验幼儿园以“空间课程化”破题。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也是园所发展的根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情趣和审美。历经近二十年的课程建构与空间优化,渝中区实验幼儿园探索出“空间课程化、课程空间化”的融和育人课程改革新生态,让幼儿园的每个时空、每个角落都能支持和满足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实现“全时空”育人。
秉持着“儿童是环境的主人”的宗旨,渝中区实验幼儿园尽最大所能,立体化地在有限空间内开发,把幼儿园打造成“每一处都与教育息息相关”。利用户外场地开发出用于运动的“和乐园”,促进幼儿大动作与综合运动发展;我家厨房、科学探索室、小小木工坊等游戏场域,就像一个成长支持系统,满足幼儿“爱劳动、爱思考、爱创造”等多元的发展需求。
乘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东风,幼儿园还构建起未来智慧乐园、互动智慧教室、班级智慧区角三大科技智慧场域,并融入体感游戏、3D打印、AR交互式触摸墙、机器人编程游戏等,全面激发幼儿探究的天然动机,支持并促使幼儿投身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中,让未来意识得以生长。
围绕课程融和育人,幼儿园以空间为方法,对空间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将幼儿园空间要素通过课程体系、主题活动、多方协同,编织成结构化的空间课程,引导幼儿有行动的新可能,能获得新经验。
如,幼儿园将废弃的梯坎“变身”为野趣土坡,融入“洪崖洞分洞、飞跃重林、荒野求生王国”等元素,让幼儿在野趣、野营、野外生存“三野”自由空间里生发学习之趣;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设计“轻轨积木”,实现了工程力学与文化符号的融和。
同时,幼儿园积极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三公里的“馆院社”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起“行走的儿童友好课堂”,让多方协同共育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无边界的“全沁润”育人功能。
这座孩子们最喜欢的“人和乐园”中,环境与课程诗意栖居,时空在流转,课程在升级,生命亦在生长,美好的一切在美好的地方正在发生。
融和教师发展
形成“全渗透”场域
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是幼儿园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动力,更是学校发展必须深入研究的永恒性课题。
在渝中区实验幼儿园看来,欲强教师,先强教研,要让教师强大起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不能只进入教室上课,而应放在日常教研。
在历经70余载“科研兴园、科研促教研”的教科研实践探索中,渝中区实验幼儿园创新构建了“四LIAN驱动”融和教研模式,通过“主动参与、多向交流、充分互动、深度研讨”助推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形成“全渗透”场域,形成更加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研、训生态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实现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创生者”的转型。
幼儿园以素养导向、问题驱动、聚焦项目积极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儿童、研究教学、研究一日保教工作,着力提高教师各方面的专业素养,确保教研主题有高度、教研内容有广度、教师表达有参与度。在“三度”模型的教研组织驱动下,该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成长了一批有理论素养、有儿童立场、有实践能力的保教队伍。
不仅如此,幼儿园还聚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创新构建“高校引领+园本实践”双向赋能机制,通过实施“5+5高校专家驻园计划”,将高校理论资源转化为实践动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活水源。
近年来,幼儿园先后荣获“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教育功勋著名幼儿园”“全国中小学科研兴园示范基地”等殊荣;教师在重庆市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等省、市、区级各类专业能力竞赛获特等奖、一、二等奖100余次,教师论文获市区级一、二等奖500余篇,幼儿园发表专著6本,参编教材和教参10余本;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5项市、区级课题正在研究中。
站在时代变革的潮头,渝中区实验幼儿园以敬业精神和专业智慧,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构建起“共生共长的课程融和育人生态链机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和乐发展,描绘出学前教育发展绚丽多彩、竞相开放的百花园图景,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渝中实幼”力量。
吴梦竹 陈锐 图片由重庆市渝中区实验幼儿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