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7时17分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总统、财长言论答记者问同美国分歧扩大 欧洲推进“去美国风险”红廉相融淬先锋 廉润海棠铸清风
第012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今日17时17分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总统、财长言论答记者问
同美国分歧扩大 欧洲推进“去美国风险”
红廉相融淬先锋 廉润海棠铸清风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17时17分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

  新华社发

  综合新华社酒泉4月23日电 我国将于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

  4月23日上午,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会上表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时隔两年再次担任指令长。”林西强说,陈中瑞和王杰均来自于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其中,陈中瑞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王杰入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

  目前,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即将加注推进剂。

  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按计划,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船箭飞行产品质量受控,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各项条件。”林西强说。

  神舟二十号将以斑马鱼等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神舟二十号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林西强介绍,其中,失重性骨丢失、心肌重塑是制约人类开展深空探索的重要医学问题,斑马鱼实验将以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建立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为基础,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

  “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本项目将从个体水平进一步认识再生基本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林西强说。

  链霉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林西强介绍,本次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质和酶在空间环境下的表达规律,为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开发微生物应用技术和产品奠定基础。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除了上述3项生物实验外,还将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望在血管化脑类器官芯片培养、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高温超导材料空间制备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于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本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林西强说。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入驻中国空间站。

  “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驻留已满175天,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林西强介绍,任务期间,他们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的世界纪录,蔡旭哲已执行5次出舱活动,成为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宋令东成为我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王浩泽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在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方面,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共参与实施了88个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国际上首次在轨利用全光阱实现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制备,建成国际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原子温度冷却到了数十pK,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生成了13余种102个各类样品,将随神舟十九号飞船返回地面。

  相关新闻>>>

  载人登月工程进展顺利,将组织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等试验

  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目前,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随着初样研制工作的深入,各系统主要大型试验和跨系统试验正在稳步推进。

  “前期,我们已组织完成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整器热试验。”林西强说,后续将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揽月着陆器综合着陆起飞验证、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点火、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低空飞行及梦舟飞船最大动压逃逸等试验,全面验证飞行产品关键功能性能。

  “这些大型试验均是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首次综合性验证,风险与挑战很大。”林西强介绍,工程全线将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为如期实现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据新华社酒泉4月23日电)

  国际月球科研站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

  4月23日,国家航天局在上海组织召开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发者会议。新华社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就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最新进展回应公众关切。

  问: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如何规划的?

  答:国际月球科研站是由我国倡议发起、多国参与建设,位于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的综合科研设施,以“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月球科研站。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具备地月往返、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月面科考和地面支持等能力,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前沿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综合性科学和技术活动。

  问:目前建设进展如何?

  答: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计划分为两步,于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2045年前完成拓展型建设。嫦娥七号、嫦娥八号都是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内容,目前研制进展顺利。目前我国与合作国家共同商议,确定了科学实验、资源开发等5大科学目标。如果能顺利完成这些目标,将会为全世界提供一批非常宝贵的科学成果。

  (据新华社上海4月23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