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域创新格局 让每个学子自由全面成才探索“1+3+N”范式 守护学生“心灵绿洲”走好高质量发展进阶路 打造国际化办学“金名片”
第026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全域创新格局 让每个学子自由全面成才
探索“1+3+N”范式 守护学生“心灵绿洲”
走好高质量发展进阶路 打造国际化办学“金名片”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一中
构建全域创新格局 让每个学子自由全面成才

  作为巴渝基础教育改革的探路者,重庆一中以“尊重自由·激发自觉”为办学理念,构建起全域创新的教育生态,在人才培养的深水区蹚出破题之路。

  从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实验项目学校、莫言文学种子计划基地的落地,到闪耀“全国科技创新十佳校”的荣光,再到百余项国家级科创奖项镌刻的成长印记……重庆一中始终在破立中前行,用她的沉稳、厚重、扎实、创新,全面建构和优化学校的育人体系,助力每一位学子在这里获得全面、充分、快速、有持续性的发展。

  创新生态场孕育人才培养新格局

  2024年,重庆一中创新人才培养取得耀眼成绩:8位学子跻身五大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斩获14枚全国奥赛金牌,高2025届10名学子提前锁定清北保送资格,另有创新英才接连斩获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物理攀登计划及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的入场券……

  这些璀璨成绩不仅是知识火花的迸发,更是“尊重自由·激发自觉”教育哲学的具象化表达——当校园蜕变为创新生态场域,每个生命都能在此获得拔节生长的力量。

  “教育即创新,必须立足‘儿童视角’,尊重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发现的自由,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方能唤醒和激发创新创造。”重庆一中党委书记唐宏宇阐释育人真谛。学校将“尊重自由·激发自觉”融入办学基因,着力构建创新能力生长的“场”,让进入校园的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走不稳的拉上一把”。

  回应“用什么人培养人”之问,重庆一中将卓越师资置于核心位置,构建“外引+内培”双轨机制,通过科技与教育技术融合培训、激励机制与评价改革等举措,锻造出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专兼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破解“如何培养人”之难,重庆一中以课堂教学为创新阵地,突破学科藩篱:语文课堂用算法解析诗词韵律,英语课用戏剧演绎科技人文交响曲……跨学科融合催生出情境浸润、项目探究等特色教学模式,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焕发新生。

  作为课改先锋,学校构建起一套连贯、互补的课程内容,依托7个省市级创新实践基地,开发出19门省级精品课程、152门校本特色课程及IB国际课程矩阵,打造无边界的创新孵化场。同步构建“60个学生社团+25个实践基地”成长平台,将军旅体验、博物馆研学及200余家企业实践课纳入创新育人链条,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完成创造力淬炼。

  这种“名师领航—课程赋能—实践淬炼”的育人生态,正在重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绘就鸢飞鱼跃、百花竞绽的教育图景。

  多维资源池破解协同育人密码

  在重庆一中的学术殿堂里,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裴坚教授执起思维火炬,带领学子破解有机化学的奥秘,点亮无数双求知的眼睛。移步至被誉为“全国最美校园书屋”的项家书院,文学大师与年轻学子亲切交流,浇灌新时代的创作之芽破土生长。

  重庆一中创新性构建阅读与人文、科技与创新、运动与健康的多维培养路径,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市内与市外、国内与国外多维联动的系列创新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模式。

  向上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7所“双一流”高校,共建“中学里的大学教育”:搭建院士领衔的“双新”提质平台,举办施一公、武向平、周绪红、徐扬生等院士主讲的科技讲座;联合重庆大学共享图书馆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夏令营;引入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资源,邀约舒婷、毕飞宇、欧阳江河、苏童等作家开展文学对话,与学子畅谈阅读与写作。

  横向联结的根系织就创新教育共同体:与成都七中、杭州学军中学、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等全国名校组建教育联盟,以集体智慧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向高拓展的脉络架设教育立交桥:与多伦多大学签署“绿色通道”项目协议,与澳门三校缔结姊妹关系,共建跨域研学课程。

  向下扎根的触角深植社会教育沃土:联动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立“课外创新活动基地”,升级五大学科奥赛培养体系,年均开展科技创新主题活动几十项。

  真正的创新教育不该有物理或心理的围墙。当围墙消融、资源贯通、个性舒展,教育在融合中迸发出无限可能。

  近年来,重庆一中相继获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主持的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校园写作计划种子学校”、中国教育学会STEAM联盟学校、“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项目学校”“全国科技创新教育十佳学校”“全国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首批)”及“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数字杠杆撬动全面发展新维度

  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重庆一中率先成立“AI教育研究室”,与北京大学合作探索“AI赋能教育”新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惕碚、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明侦等杰出校友通过云端寄语,共同期待这场教育变革为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突破。

  重庆一中始终秉持清醒定位:在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是提升教育效能的工具而非目的。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立场,聚焦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认知发展、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打造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培养体系。

  基于此,学校系统构建“1236”数智教育框架,锚定1个辐射全国的AI教育品牌,融合“大校本数据库”与“小切口智能体”2大维度,搭建数据中心、智慧教学、智慧物联3大平台,打造个性化学习、智能辅教、课堂行为分析、AI体育、AI心育、AI实验室创新应用6大场景。

  目前,重庆一中通过AI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生成个性化学习手册,助力精准施教;依托课堂行为分析优化教学设计;构建AI特色课程体系赋能创新能力培养。

  更具示范意义的是,这场变革突破物理边界辐射区域。作为教育发展共同体领办学校,重庆一中通过智能平台共享、师资互派等方式,引领成员校开展智能备课、跨校教研,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从“盆景”向“风景”转化。通过承办全市生涯教育研讨会解码AI赋能路径,为每位学生提供靶向式发展建议。

  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同频共振,个体成长与时代脉搏紧密结合。当前,重庆一中正以“培养大写的人”为价值坐标,倾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锻造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文秀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