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进”育新人 构建育人新生态“产城职创”融合发展 擎动城市能级跃升党建引领以清育廉 打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第025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三进”育新人 构建育人新生态
“产城职创”融合发展 擎动城市能级跃升
党建引领以清育廉 打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创新“三进”育新人 构建育人新生态

  2019年底,中宣部启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以下简称“三进”)试点工作,为外语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外语人才方阵提供了有力抓手。

  2021年以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作为中宣部第二批“三进”工作试点高校,以重庆市重点培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英语、俄语、西班牙语等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为示范,以省部级重大项目为驱动,激发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为深化“三进”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系统打造了“1268”“三进”工作模式,探索数字重庆建设背景下的人工智能赋能“三进”教学,迈出培养能够胜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外语专业人才的坚实步伐。

  系统架构工作体系

  创新“三进”育新人

  全球化背景下,“三进”试点工作对于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培养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服务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学校将‘三进’工作试点作为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用丰富思想智慧为时代新人固本培元、打底塑形。”学校党委书记岳兴懋表示。

  如何用“三进”试点工作撬动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有效破解制约外语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整体性、实践性瓶颈?

  向深处要动力,在实处见真章。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复合型师资培育”双向融合,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教研室建设”六维联动,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特色实验班、教科研项目、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八元支撑,系统打造“1268”“三进”工作模式,搭建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骨”与“架”。

  以“1268”“三进”工作模式为支撑,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系统重塑,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聚焦“外语+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以5个试点学院为先锋,以特色实验班作为创新试验田,完善“教研驱动、课程承载、教材凝练”的育人框架,打造“试点探索、教改支撑、竞赛赋能”的育人生态。

  聚焦“三进”师资队伍协同发展,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组织专题研修班、名师工作坊、学术论坛等,为“三进”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能力提升平台。

  聚焦“专业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维并重的课程体系创新,学校实现了外语类专业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全覆盖,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系统融入跨文化比较、国际视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以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一流外语课程为核心的优质课程群,通过探究式、案例式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聚焦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校打造“实习实训—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三维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布点思政育人,将红色文化、红岩精神贯穿于实践活动中,同时强化过程性评价,以主题演讲、翻译实践等语言活动检验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年来,学校“三进”工作已初见成效。学校教师获“外研社杯”全国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2024年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特等奖3项、第四届重庆市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学生获2023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银奖,组织申报了中级英语口译、英汉语言对比等15门市级一流本科课程。

  数字赋能“三进”教学

  构建育人新生态

  “曾经流淌黑水的泄洪明沟,已化身建设渠广场的海绵线性公园;全龄乐园的攀岩墙旁,年轻人挑战立体迷宫的身影与银杏树下朗诵诗歌的老人相映成趣……”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课堂上,师生基于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情景模拟、场景再现、角色体验等方式,探寻重庆民主村的历史脉络、发展新貌。

  正如“云”游重庆民主村一般,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转折点,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历史问题,已是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的课堂常态。

  “数字中国和数字重庆建设背景下,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三进’教学,不仅是教育领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教务处处长胡洪林介绍,“0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对互动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学校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育生态,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三进’教学吸引力、有效性。”

  具体实践中,学校构建“三进”课程群智能教学平台,整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校内“三进”课程资源,构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图谱,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文本,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帮助学生系统化理解和掌握;建立智能互动学习环境,开发一系列与国家治理理念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互动性。

  同时引入“智能体”作为课堂助手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实验、组织小组讨论,有效减轻教师负担,活跃课堂气氛;利用AI辅助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一对一精准辅导。

  为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学校与重庆广电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数字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与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三进”工作从课堂理论教学向实践应用的探索转变。

  伴随着智能教学平台和AI助教、“智能体”的应用,学校基于人工智能构建的“三进”教学案例场景及其子场景形成高度关联,形成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动态循环提高机制,各部门之间实现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跨层级业务贯通。学校教育教学结出累累硕果,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

  刘毅 胡洪林 李珍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