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湖之上,“五桥”同框 摄/冉孟军 |
 |
百安坝街道富民花园一角 摄/黄建桦 |
 |
万州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操作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摄/付作侨 |
 |
改造后的高笋塘街道民意花园 摄/侯本艳 |
 |
2025万州环湖马拉松 摄/何忠 |
春日长江,碧波涌流。在长江万州段江面上,一艘艘万吨货船往来穿梭,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运呈现一派繁忙的运输景象。这些场景的背后,离不开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有力支撑。“通过谋划船舶安全监管场景,构建起船舶航行安全闭环监管、客运码头现场秩序维护联动机制,有效护航船舶安全。”万州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从万川毕汇到万商云集再到万客来游,越来越多的人口、交通、金融、服务和信息等要素在万州区广泛聚集并高速流动。如何有效回应城市发展需求、推动城市能级实现新跃升,成为万州区加快建设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的一道“必答题”。
一年来,万州区认真落实数字重庆建设工作要求,紧扣“3710”改革发展总体架构,生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实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迭代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不断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万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以宜居为本
精细化厚植民生福祉根基
走进万州区牌楼街道万棉厂南、北区宿舍区域,由于修建年代较早,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缺失,“停车难”成为了不少社区居民的日常烦恼。为此,万州区城市管理局组织专题调查研究,利用“桥下空间”闲置区域建设停车位92个,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停车难是山地城市普遍的问题。万州区立足“停车有保障,普惠便民生”,推出扩容、优化、共享停车泊位三大措施,在老小区、老医院、老学校、老商圈等“四老区域”夜间交通流量小的路段,实行晚7:00—次日7:00便民免费停车;完成62个机关事业单位及区属国有企业内部停车场错时共享,新增错时共享停车泊位2413个;挖掘城市闲置土地、桥下空间、小区零星地等资源,见缝插针扩容停车泊位。2023年至今,共完成45个小微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泊位2617个。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万州,城市治理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民生工程。”万州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小切口”推动民生“大改善”,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全力打造城市治理新范例,让城市发展既有现代气质更具人文温度。
聚焦交通拥堵难题,万州区结合市、区两级民生实事实施2025年城市缓堵促畅行动,年度计划投资3000余万元重点打通翠屏大道B段至南山绿庭小区断头路1条,疏通汇杰人才市场、原行政审批中心等4个道路堵点,现已完成2个道路堵点疏通,进一步提升了车辆通行效率,优化了群众出行体验。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万州区去年实施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改造1733户、筹集安置房1444套,完成投资27.8亿元;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老旧小区95个、改造房屋826栋、建筑面积28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1万户。今年,将继续推进诗仙、麻柳等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新启动周家坝救兵城社区鹰嘴岩片区城中村改造等项目9个。
优化山城江城特色空间布局,万州区系统性整合“山、水、城、人”资源,聚焦城市“滨江圈、老城圈、半山圈”,构建“一轴三核九组团”城市空间结构,打造具有万州辨识度的特色空间格局,促进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推动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从新建小微停车场到疏通道路堵点再到推进城中村改造,一件件民生实事记录着群众的关切,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折射出万州区以“民之所需”驱动大城市治理、打造宜居之城的久久为功。
以韧性为要
实战化筑牢城市安全基底
3月30日清晨,随着发令声响起,2025重庆万州环湖马拉松开赛,近2万名参赛选手从万州体育中心出发,如潮水般涌过起点,勾勒出城市跃动的韵律。
“这场赛事参与人数多、风险级别高、保障压力大,是一次治理能力建设的实战检验。”万州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万州区通过使用数字重庆已形成的数据、组件、模型等能力,全量梳理人员踩踏、运动冲撞等28类风险,全量落图比赛区域重点设备、摄像头、无人机、风险点、医疗站等数据1000余项,AI赋能重点区域摄像头100余路,整合运行“情指行”等市级应用9个,实现赛事全流程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依托数字化运行和治理的系列举措,切实保障了办赛安全,为参赛者和市民呈献了一场精彩纷呈、安全有序的马拉松盛宴。“大型赛事极大考验迸发式城市消化力,比如医疗、安保、交通等,万州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知名体育解说员韩乔生在主持这场赛事时给万州点赞。
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发展对加强大城市灾害预警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运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应对极端天气灾害为例。万州坐拥长江河道82.6公里,库体水面100平方公里,有21条主要次级河流。每逢汛期临近,山洪灾害防御成为政府和群众最关心关注的头等大事。为更加有效应对暴雨洪灾,全区迭代升级次级河流山洪灾害防御存量应用,构建数字孪生“防洪四预”体系,提升山洪灾害防御高效决策指挥能力。
据介绍,该应用依托气象卫星、216个雨量站和AI智能水尺,建立“空中雨预报-落地雨监测-河道水响应”三级预警防线,以1平方公里为单元,滚动预报未来1小时、2小时以甚至24小时、72小时雨情。
万州区还在全国首创增设一条提醒关注水位线,极端情况下可为群众多争取30至60分钟的转移时间。去年以来,发布预警信息93条,成功应对15轮强降雨极端天气,无一人因灾伤亡。
从办好大型赛事到应对极端天气,万州区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以系统思维从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通过实施城市本质安全提级行动,构建韧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张图”,让城市既有发展活力更具抗压韧性。
截至目前,万州区强化对重点场所、重点设施、重点要素、重要活动的智能监测预警,归集数据近4000类,新增气表、空气监测、农业气象等领域感知设备15万个,累计达54.83万个、在线率84.13%,落图重要风险点2.78万个,进一步夯实城市治理体系的风险应对能力、安全防护能力。
以科技为支撑
数字化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近期,家住牌楼街道的陈女士准备重回职场,但2岁多的孩子却无人照顾,正为寻找合适的托育机构发愁之时,她得知“万州托育在线”家长端在微信上线,便第一时间进行了体验。
“找托育园比找工作还难。这段时间找托育机构,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打听,还担心信息不准确。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动动手指就可实现托幼机构查询、一键入托、科学孕育知识学习、家园互通等贴心服务,真的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陈女士通过“万州托育在线”小程序快速锁定了离家最近的普惠托育机构。
“这不是简单的服务上网,而是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托育服务体系重构。”万州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万州区打造全国首个省市级“数字托育”应用,实现托育服务数字化应用业务办理一体化、健康管理一体化、安全监管一体化,以数字化手段进一步促进全区、全市托育服务规范有序、安全健康发展。目前,该应用已在开州、忠县等7个区县试运行,下一步将在全市推广。
“万州托育在线”的应用案例成为万州区用“数字速度”提升治理效能的生动诠释。
一年来,万州区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纵深推进数字重庆建设,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城市治理、基层治理赋能,初步实现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推动高效能治理迈上新台阶。比如,全面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将平均承诺时限压减至4个工作日以内,全程网办事项占比达到100%;创新建立“三导两包”和“两就近”工作机制,基层智治平台承接贯通应用37个,“一老一小”等重点人员关注覆盖率100%;应贯尽贯市级应用178个,“民呼我为”等应用使用成效较好,办结时间缩短至2.8天,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2.9%。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如今,万州区在创新城市治理上下足“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织出“大城善治”新图景,为全市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贡献更多万州力量。
亮点>>>
守住城市烟火气
彰显城市治理温度
“10块钱3斤,便宜卖”“自己种的青菜,2块钱1斤”……清晨,万州区陈家坝街道南山社区的沿街早市热闹非凡,许多摊主吆喝着出售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早上出来锻炼身体,回家的路上顺手就把菜买了,新鲜便宜还方便。”居民周女士说。
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人心。小商小贩是催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座城市留在市民心中最传统的记忆。如何平衡“烟火气”和市容市貌,是考验城市管理者能力和智慧的一道难题。
“我们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以绣花功夫寻求多方利益‘最大公约数’,既维护了市容秩序,又守住了城市的烟火气。”万州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万州区结合城区街道现状,在保障安全、交通、市容、环保的前提下,分早市(每日9:00前收摊)、夜市(每日17:00—23:00)进行划线规范经营,设置食品摊贩规范疏导区196处(面积约5.37万平米),困难群众临时占道摊点37个,涉及14个街道办事处,带动就业1万余人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实现城市“烟火气”与城市“幸福感”相融合。
夏才祥 王琳琳 孔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