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说,“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深处。当“沂蒙二姐”将白雪比作“老天爷撒的糖霜盐”、把麦浪喻为“大地抖开的绸缎”,当杭州初三学生在《旧轨还乡》里写下“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你会感受到扎进泥土的诗意,触碰到缱绻绵延的乡愁……阅读,从来不只是翻动纸页的声响,它还是人与岁月的合奏、人与命运的对话,是人与时代的共鸣。
人如此,城亦然。一座城市的酷炫,来自赛博朋克的摩天楼宇;一座城市的灵魂,则散落在大街小巷的书香中。上海的思南书局,是柳亚子静心耕读的地方,承载着上海的文脉和历史印记;深圳的24小时书吧,亮着永不熄灭的灯,抚慰着奔波的年轻灵魂;重庆的军哥书屋,在防空洞里集纳近20000册历史文化书籍,成为城市最独特的风景……当书香抵达街头巷尾,城市变得无比鲜活、生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4月是重庆的全民阅读月。今年,重庆将以“让一座城爱上阅读”为主题,举办全民阅读盛典、全民阅读大联展、乡助阅读公益计划等活动;支持商场、写字楼、餐饮、咖啡馆等场所设立“阅读+”空间;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实体书店等精心设计2至3条文化旅游线路……在书香里,我们得以与一座城的灵魂相拥。
但是,人们并不是只在世界读书日,才想到“书的意义”,重庆也不是只在全民阅读月,才珍视“读的价值”。当前,重庆正在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想看书了,走进轨道交通站点随手就能借,全市超过2000个公共图书馆都能还。对重庆而言,阅读不是一个仪式,而是如呼吸一般的“日常”。
读书,是重庆人刻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是重庆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大事。“聚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成为重庆2025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市少儿图书馆新馆等项目”“创新全民阅读活动服务供给”“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成为一种高度共识、集体行动。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钢琴家鲁宾斯坦也说过,“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她拥有多少书店”。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分馆1807个、文化馆分馆1287个、公共文化新空间412个,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820平方米,城乡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2%。当城乡书房如雨后春笋,当文化驿站悄然生长,重庆被浓浓的书香包裹,变得柔软又坚韧。
千年前,陶渊明写下“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将阅读当作生命的养分;朱熹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将阅读喻为活水的源头;苏轼写下“腹有诗书气自华”,道出书卷对灵魂的雕琢。而今,重庆人依然相信:书页翻动时,世界便打开了。那些书店里的灯火、图书馆的长椅,正默默滋养着一座城的灵魂——从此,山不只是山,是文化的层峦叠嶂;江不只是江,是思想的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