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实验室研发出来的这些技术很接地气,应该大力推广”“为这些默默耕耘的科研团队点赞,他们展示了重庆高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4月18日,由本报策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庆路径”系列报道画上圆满句号。该组报道自刊发以来,引发各方热议。
《企业“出题” 高校“答题” 锁住麻辣鲜香里的“重庆风味”》介绍了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联手研发小面佐料油辣子以及改良火锅底料(红油)的故事。读者“会飞的糯米团子”在新重庆-重庆日报客户端上留言:“火锅也是技术活,希望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让火锅越来越美味。”
“这篇报道内容丰富,故事性强。”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星敏说,报道出来后,她第一时间转发在朋友圈,不少食品行业企业纷纷点赞,询问是否可以开展合作。
王星敏说,今年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年,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对食品学科团队的支持。依托重庆市食品营养与健康(火锅)现代产业学院,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开展风味化学物质研究,深入挖掘风味物质的价值,建立火锅风味谱图,以科技赋能我市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制定,助力重庆火锅、重庆小面调味品产品品质提升。
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教授、该校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团队负责人赵立军告诉记者,一些智能农机企业看到《智能农机:便宜好用还方便 重庆文理学院团队6年转化10余款智能农机,破解丘陵山地“无好机可用”困境》报道后,通过不同途径联系上他,表达了自身的技术需求。
赵立军说,目前,学校已把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研发作为全校科研新的增长点,并在成果转化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和奖励支持。“这说明我们做山地丘陵智能农机的方向是对的,信心也更足了。”他表示,团队将继续瞄准全市丘陵山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与企业达成产学研深度合作,研发相应的智能农机。
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今年1月,《重庆市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行动计划(2024—2027年)》正式印发实施,我市将实施改革攻坚、体系建设、服务提质和生态优化四大行动,建好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
在实施过程中,我市还将适度超前探索实施一批新政策,比如横向结余经费可用于出资职务成果转化,在全国率先将高校用于奖励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80%以上等,进一步释放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我们将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本地转、应转尽转。”重庆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谭先锋表示,在这些政策的加持下,学校将打通梗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