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反内卷式竞争”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段时间以来,各行各业都在整顿内卷现象,不少重点行业已经形成反内卷的良好氛围。比如,外卖行业正在推动平台、商家、骑手和消费者关系的重构,一些餐饮商家之间的竞争从“低价获客驱动”转型为“服务和品质获客”,获得了广泛好评。
不过,有种现象也值得重视——一边在反内卷,一边又在掀起“新内卷”。比如,最近一些头部平台入局新领域,打着诸如“百亿补贴”之类的旗号,搅动行业格局,带来业态震动。这种现象,虽然在消费端迎来一时喝彩,换取了订单激增,但也让一些商家苦不堪言。
这种“表面繁荣、实则内耗”的现象,说到底还是价格内卷,还是背离国家提倡的反内卷发展精神,对整个业态长期稳定发展没有利好。
平台一上线新业务,动辄宣称“百亿补贴”,本质上就是以大规模低价补贴换取市场份额。表面看来,这是平台给用户福利,是在扶持中小商户,但其本质还是走“流量换增长”的老套路。这种现象被诟病已久,如今仍然频发,不断制造“新内卷”。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文件,提出要“规范网络销售‘全网最低价’等不合理经营行为”,呼吁建立实价优质消费环境。这一顶层设计正是对“低价倾销”“盲目烧钱”的警示。遗憾的是,一些平台无视这些要求,仍在以“资本补贴+低价拉新”的模式,把商业竞争拉回早期平台经济发展的老路,而没有在迭代消费模式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极大消解了市场秩序重塑的政策成果。
资本换流量,流量换单量,最终是平台向下游转嫁成本:商户利润被压榨、骑手劳动被贬值,所谓的“消费福利”不过是一场虚假繁荣。平台补贴吸引的主要是“羊毛党”,用户黏性低,消费忠诚度更低。补贴一停,则用户散去。平台流失用户,商户空耗库存,行业再次陷入“增量失衡、利润被掏空”的恶性循环。
平台之间竞争无可厚非,但如果竞争只停留在补贴大战、低价倾轧的层面,不仅难以持续,更会破坏行业生态,损害从业者利益,最终重新形成内卷式消耗战。破解这一困局,就在于摒弃“唯低价论英雄”的旧逻辑,转向以创造新业态为核心的良性竞争。
新业态的创造,不是简单的包装概念,而是对服务系统、技术能力与平台生态的全面升级。例如,依托数字化技术提升配送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平台不再是资源的攫取者,而应成为商户的赋能者、从业者的守护者、消费者价值的创造者。
当前,构建多元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只有平台竞争回归品质、技术和价值导向,真正通过新业态激活新动能,才能避免产生“新内卷”,让行业更健康、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