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公安局40多名民警、辅警代表在青龙山陵园缅怀周鑫、蒋卫红两位烈士;石沱镇在团结社区革命烈士陵园举行“清明祭英烈”扫墓活动,向烈士敬献鲜花;区文联、区文化馆、大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党员干部走进李蔚如烈士陵园……今年清明节前夕,涪陵区各级各单位积极开展清明祭扫活动,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同时,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英雄烈士的精神永存。一直以来,涪陵区持续推动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纪念设施管护水平,庄重开展烈士纪念祭扫活动,有力维护英雄烈士和烈士遗属合法权益,着力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
用好护好红色资源
全面提升烈士纪念设施管护水平
贺龙、刘伯承等曾战斗于此;李蔚如等领导“四镇乡”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钟善辅、李焕堂等领导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重庆7个革命老区之一,涪陵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烈士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党领导的革命胜利和老区精神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烈士纪念设施是弘扬英烈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涪陵区高度重视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持续提升烈士纪念设施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时性。按照“应迁尽迁,集中管护”的原则,将区内原99处散葬烈士墓分批实施改扩建和迁建整合为34处,分布在全区17个街镇,烈士纪念设施整体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我们分片分组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对全区烈士纪念设施逐一核实情况、登记建档造册、精确掌握烈士纪念设施现状和变化。在全面完成烈士纪念设施整修维修工作后,与区检察院开展联合巡查,与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工作责任书,实现了集中管护率达到100%的工作目标。”涪陵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清明”“七一”“八一”“9·3抗战胜利纪念日”“9·30烈士纪念日”“12·13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涪陵区积极开展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缅怀教育活动,进一步发挥了烈士纪念设施褒扬英烈、教育后人的红色主阵地作用。
传承赓续红色精神
持续营造缅怀崇尚英烈浓厚氛围
“说起来那时候战争残酷,但是我们不怕,还是要保家卫国!”去年11月,涪陵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抗美援朝老兵陈莺荞走进涪陵区实验小学(天湖校区)开展宣讲,陈莺荞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孩子们描述了残酷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事迹,为孩子们上了一场生动的思政课。
发挥退役军人在引导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中的独特作用,彰显着涪陵区让红色基因越植越厚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涪陵区不断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烈士纪念场所等红色资源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用体验式、研讨式、互动式、沉浸式等方式使英烈精神入脑入心。
为强化传承红色基因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涪陵区积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工作,建成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2所、国防教育特色学校5所,投入4.9亿元创新打造国家4A级景区816工程、“全国思政课”教育基地816小镇、中国红色美丽村庄大顺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罗云红军广场等双拥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整合资源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研学路线。
此外,涪陵区还走好“红色+文旅”融合发展道路,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原创《罗云星火耀渝东》《洞见816》等红色革命作品,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形式和内涵,引导来往游客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汲取奋进力量。
广泛开展为烈士寻亲
不断优化烈士遗属关怀关爱
近日,第二批赶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祭扫的重庆籍烈士的亲人抵达洛隆县烈士陵园。
“幺爸,这是老屋的土,愿你在这里安息。我还带了婆婆的照片来陪伴你,婆婆一直很想你。”在涪陵籍烈士夏华清的墓碑前,侄子夏木忠半跪着撒下来自老屋的土,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铭记与思念终于迎来了迟到的团圆。
近年来,西藏洛隆县、察隅县、边坝县分别发布了为烈士寻亲的公告,雪域高原上长眠着56名涪陵籍烈士。2024年,经过渝藏两地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为30名涪陵籍烈士找到了亲人。
“30名烈士牺牲后,其亲人一直未找到安葬地,也从未祭扫。我们对全区1000余条烈士资料反复比对,发动432个村(社区)联动排查,最终确认了烈士信息。”涪陵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计划分批次组织部分烈士亲属赴西藏集中祭扫,实现这场跨越时空的“团聚”。
此外,涪陵区还立足帮扶解困,对全区烈属建立了一对一的关爱帮扶台账,着力解决烈属的生活、医疗、住房难题共计167件次,惠及94人;突出拥军优属,着力做好优抚政策落实、促进创业就业、维护合法权益等服务保障工作;近3年来,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1378人,发放各类优待抚恤补助金3.1亿元;广泛开展“老兵跟党走”“双拥在基层”“爱心献功臣”“情系边海防官兵”系列拥军活动,持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刘玉珮 陈钰桦 马菱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