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耀皮工程玻璃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工人在对玻璃进行夹胶工艺处理 摄/王泸州 |
 |
万盛工业园区(平山组团)一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抓紧进行厂房主体结构施工 摄/王泸州 |
 |
平山产业园区,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 摄/尹南源 |
 |
惠伦晶体(重庆) 摄/王泸州 |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在万盛经开区,项目建设工地热火朝天,车间机器高速运转,一条条产业链条快速延伸,一家家企业争相逐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脉搏跳动强劲有力。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万盛经开区胸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助力全市“六区一高地”建设,始终锚定“工业强区”目标不动摇、挺起工业“硬脊梁”,坚定走出一条转型图强、跨越赶超的新路。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90亿元,同比增长5.3%,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双支柱”产业占据半壁江山,制造业税收首次迈上10亿元台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这是一次迈向“工业强区”的战略进阶,更是一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蝶变。万盛正坚持“231”现代制造业发展思路,聚焦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不断释放工业发展的“乘数效应”,以更强定力夯实工业根基,以更快速度激发转型动能。一个动能澎湃、结构优化、活力奔涌的新万盛,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加速前行。
筑牢工业“压舱石”
构建“231”现代制造业集群
4月9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正式投用,这座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凭借众多创新亮点吸引了各界目光,其中,来自万盛的企业——重庆耀皮工程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性能三银LOW-E复合夹胶玻璃产品成为一大瞩目焦点,为航站楼增添了科技魅力。
这家公司生产的一块块智能调光玻璃经由层层工序,走出山城,走向世界,所映射出的正是万盛这座资源型城市以制造之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执着。
制造业是万盛经开区的根基与灵魂。从曾经“以煤为主”的传统产业到如今发展先进制造业,万盛始终不忘初心,深耕生态工业,推动制造业与新兴科技融合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工业强区”的目标迈进,夯实着地区经济增长的根基。
然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精准地谋划和持之以恒地努力。近年来,万盛抢抓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在一盘棋布局中进一步明晰了产业路径——深入推进现代制造业“231”集群发展思路,以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为主导,联动构建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以一场场硬仗、一项项实功,进一步夯实制造业这块“压舱石”的分量,确保产业方向更加明确,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务实。
2024年,万盛经开区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产业双双跨越110亿元大关,占据规上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以3C数码电池、汽车低压启停电池等核心产品为牵引,产业链条加快延伸,冠宇电池智能化PACK生产线、惠伦晶体高精度产线赋能提升、胜地汽车零部件、生物质航油、喆泰智能装备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产业格局正在由点向面、由散向聚演变。与此同时,从高性能复合材料到超薄玻璃基板,从镁铝合金新材到高分子阻燃膜材,撑起新材料这一支柱产业的产业骨架,也为万盛制造打开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
产业聚,空间拓。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加速集聚,产业基础与空间能级同步提升。“一园一主业、一链一重点”的产业空间组织结构日趋清晰,一批新项目接续落地,为产业后续发展留足空间。龙头企业加快扩能技改,5户企业税收均超亿元,形成稳定支撑;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建设、扩产与投产,“链上成群、园中成势”的格局初步显现。万盛制造业正从“有”向“优”转变,从“量”向“质”跃升,逐渐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坚实之路。
这条发展道路,是万盛人“沉下心来”的耐性,更是“腾起步伐”的信心。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万盛经开区凭借不变的制造定力,支撑起日益跃动的经济活力,也为资源型地区的转型之路探索出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打造转型“加速器”
提升产业升级新动能
在重庆福耀玻璃的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有力,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块块玻璃在自动化流程中完成切割、搬运、热弯和检测,最终走向整车装配线。随着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艺的引入,这家企业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20%、运营成本下降16%、产品质量提升15%的显著成效,年产值近30亿元,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之路。
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结构优化与能级跃升。在深入推进“231”现代制造业体系的基础上,万盛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出向优、向高集聚,以亩均产出作为衡量产业效益的核心指标,推动园区从“铺摊子”向“提效率”转变。2024年,规上制造业企业亩均产值达448万元,亩均税收22万元,亩均增加值146万元,全面迈入效益驱动的发展阶段。
向“新”而行,结构重塑,离不开龙头牵引与梯度培育双轮驱动。万盛持续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4年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累计达到52家;累计成功培育“小巨人”企业3家、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科技型企业总数达74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2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提升至47%。一批具备高成长性、强专业性的中小企业正加快向链主企业靠拢,形成“点上突破、链上成群”的产业耦合态势。
同时,万盛聚焦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一区两工程三中心N平台”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高能级载体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市级智能工厂2个、市级数字化车间22个。
更可贵的是,转型的“深度”不仅体现在技术环节,更体现在对绿色低碳理念的践行之中。万盛推动清洁能源与绿色制造协同发展,屋顶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日产页岩气超30万立方米,为产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国能重庆电厂入选重庆市“能效领跑者”,实现节能降碳与效益提升的“双赢”。同时,万盛工业园区成功入选全市第二批近零碳园区试点,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市级绿色工厂先后落地,绿色化正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从流程再造到系统重塑,从要素聚集到创新驱动,万盛制造业正迈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阶段。传统产业在提质增效中焕发新生,新兴产业在厚积薄发中形成新势,园区能级在功能提升中加速跃升。制造业由“体量”向“质量”的跃迁,正在为这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注入澎湃动能。
当新赛道已然铺展,唯有敢为人先者,才能掌握奔跑的先机。万盛,正以更坚韧的姿态、更精密的布局,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绘就一幅从“老资源”走向“新制造”的壮丽画卷。
聚焦创新“主引擎”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走进位于万盛经开区的博奥镁铝,一组组高性能轻合金样件整齐排列,一场围绕材料强度、成型工艺的联合攻关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展开。这家企业与重庆大学材料学院联合共建的“轻金属材料科学与成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024年已正式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标志着万盛首个市级高能级科研平台落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打通创新链、激活新动能。万盛以“培新”赋能、以“育质”聚力,加快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2024年新增市级科技平台3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突破50%,研发投入达6.38亿元。博奥镁铝、盛溱青源等企业先后牵头承担市级科技项目,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揭榜挂帅”攻关,让更多“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
平台赋能的同时,企业梯度成长机制也持续健全。围绕核心企业和产业链“卡点”,万盛推动科技项目向园区集聚、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构建起“专精特新—高新技术—链主企业”接续成长通道,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稳固支撑。
创新的深度,也体现在服务质效的持续跃升。万盛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需求,构建“研发—转化—投产”闭环机制,通过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研发补贴、前置激励等政策,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2024年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282万元,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累计帮助149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07亿元,为企业“敢研敢闯”提供资金活水。
科技要素加快集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万盛深化“一企一策”服务机制,开展企业服务“直通车”活动,组建专业服务团为重点项目提供个性化辅导。持续推进“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机制建设,推动涉企审批流程优化再造,打造“企业愿来、愿留、愿干”的创新高地。2024年,科技招商精准对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项目10余个,一批“高技术、高成长”企业相继落户,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我们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制造业跃升的关键变量。”万盛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制造业高地。
当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发展才能拥有无限可能。从实验室里的新材料到生产线上的高端产品,从政策扶持的“及时雨”到服务环境的“软实力”,万盛正用一场场科技赋能的实践,把握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一个动力更强、结构更优、动能更足的万盛,正加速奔赴属于它的“质”造新未来。
链接>>>
2024年万盛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数据一览
●规上工业总产值290亿元,同比增长5.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7%
●全区纳税超过1亿元的工业企业首次达到5家
●工业税收首次超过10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提高到58.9%
●全区“231”现代制造业集群完成产值260.96亿元,同比增长5.1%,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92%
●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完成产值124.18亿元
●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116.72亿元
●新增科技型企业92家,累计达到743家,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完成率突破123%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2家,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完成率达110%
●专业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平台75家
王静 王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