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刷白墙”,怎一个惊字了得。近日,河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提到,某官员任职乡镇党委书记期间,投入249.62万元打造“经典观摩路线”,对沿线21个行政村、40多万平方米墙体喷漆刷白,把人居环境整治异化为“刷白墙”形式主义。
以“刷白墙”掩盖问题,让街巷看起来整齐洁白,殊不知经过风吹雨打,这番操作很快就现出原形。几百万打了水漂,刷白的过程又劳民伤财、影响秩序,让人痛心疾首却无可奈何,当地通报得对、通报得好。
然而,通报不是终点。不得不说,“刷白墙”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在新闻中出现,换汤不换药的其他迎检行为更是屡屡被曝出。这些荒谬行为,何以让个别干部“上瘾”?可以说,“刷白墙”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工程。一直以来,整治形式主义的行动持续推进,但有的干部却将其视为获取“政绩”的捷径。解决重点难题、回应民生热点、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攻坚克难、付出艰辛努力;而“刷白墙”见效快、不费力,能给上级“做出政绩”的错觉。
这种表面功夫对群众需求和地方发展毫无益处,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追求表面“漂亮”,忽视了人居环境整治最核心的问题——树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和环保卫生理念,教育引导群众共建共治。“刷白墙”白得了一时,却让弄虚作假等歪风滋生蔓延,令群众生怨,抹黑了党员干部实干担当的形象。“刷白墙”人人喊打,在于其偏离了实干轨道,严重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
考核是工作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刷白墙”背后的形式主义和政绩观错位,与个别上级部门不合理的考核机制密切相关。少数上级部门将“白”等同于“洁”,指标设置不科学、脱离实际,导致基层简单粗暴以“刷白墙”应付考核。所以,“刷白墙”是扭曲价值观与不当考核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堵住“刷白墙”的后路,就必须发挥考核的正向引导作用。
铲除“刷白墙”的观念土壤,要让实干之风盛行,挤压形式主义空间。当前,正值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之际,应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树立实干精神、务实理念,杜绝揣着明白装糊涂,确保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要强化问责机制,动真碰硬惩治形式主义,形成有力震慑,让“刷白墙”彻底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