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度应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强大支撑作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挥“文化+”的赋能效应,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以文赋能、以文化人,始终用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让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是一种复合性创新要素,通过与经济的结构性互嵌,能让传统产业因文化的介入而焕发新机,不断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一是做大做强文化市场主体。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体系化链条化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加速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文化领军企业,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功能平台,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展文化用品装备制造、动漫游戏、精品演艺和舞蹈、广电网络视听、数字影音等产业,促进创意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二是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步伐,优先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数字演艺、数字影音、数字阅读、数字场馆等数字文化业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度应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三是打造现代文化新场景。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和思维,推动文化与教育、体育、动漫、康养等多个领域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汇集艺术表演、阅读分享、历史记忆等消费业态的城市文化综合体。推动文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开发农耕文化、农业遗产,让农村优秀文化资源借助现代技术实现转型升级。
让文化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化能提升旅游的格调品味、丰富旅游的内涵意蕴、拓展旅游的发展形态,没有文化的旅游休闲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只是简单相加,而是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裂变效应。一是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供给。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加强对传统建筑、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将文化元素适当巧妙地融入旅游项目,开发更多的文旅融合项目。二是提升非人文景观的文化属性。充分挖掘自然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让旅游者在欣赏美景、休闲体验的同时,参与文化、艺术等消费,感受更加丰富的文化魅力、情绪价值和人文情怀。三是把文化贯穿到旅游休闲全过程各方面。增加文化村落、文化小镇、文化街区、文化景区、文博馆所等场景中的文化含量,将文化体验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通过打造地方特色菜品、建设主题酒店、推出民俗文化展演、开发特色文旅产品等,形成独有的文化IP,让文化通过旅游更好地走向市场,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增添旅游魅力。
让文化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不仅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通过道德熏陶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引领作用,以文化浸润和滋养社会,让文化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一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走心,更好推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地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与日常生活等方面,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三是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一体化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移风易俗,引导人们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社会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四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出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特色浓郁的公共文化产品。打造城乡一体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提升居民住宅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标准,高质量配建特点鲜明、功能完备、标志性强的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城市书房、乡村“复兴少年宫”、乡村文化礼堂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