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数智助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艺高质量发展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数智助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艺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3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笔记

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

杨勇 杜心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上持续用力,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遵循。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善于运用系统思维,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平安中国建设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好“三对”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系统思维,进一步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在工作中自觉把发展和安全统一起来,共同谋划、一体部署、相互促进。以系统思维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要求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局部与整体协同治理、当前与长远精准施策。一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统筹把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做到发展和安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过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今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我们更有信心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二是统筹好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平安中国建设,要以抓好“一地一域一业”的安全为国家整体安全创造条件。抓好“一地”安全,要把安全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做到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抓好“一域”安全,要加强区域协同与资源统筹,推动区域安全一体化建设,实现安全资源共享和安全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安全整体效能。抓好“一业”安全,要加强落实行业监管责任,推动行业安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重点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发生。三是统筹好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当前和长远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短期任务和中长期任务相贯通、安全需要与安全能力相匹配。既要精准有力解决现实安全问题,又要将安全政策与发展力度、速度以及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推进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平安中国建设。

  平安中国建设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加快将“三个”优势向安全能力转化。党的领导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平安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一是加快政治制度优势向安全治理能力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新时代党政领导干部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向安全治理效能转化。二是加快政治纪律优势向政治安全执行能力转化。要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治安全治理能力认证制度和党员网络行为规定,推动政治纪律从现实空间向数字空间延伸,加快促进政治纪律优势向政治安全执行能力转化。三是加快数字技术优势向政治安全判断能力转化。面对算法歧视等对网络安全带来的新挑战,要充分发挥我国在数字技术各个领域的优势,在各级党组织主导下建立常态化的技术伦理政治审查和技术安全评估制度,提升数字时代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确保技术创新与政治安全同频共振。

  平安中国建设要聚焦人民更加满意加快“三阶段”链式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中国建设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是创新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要建立健全社会平安指数修正系数,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消除群众安全感知温差。二是创新安全服务供给机制。聚焦反诈宣传、邻里矛盾调解等安全微服务,健全安全便民服务下沉到社区的微机制,制定“基本安全服务国家标准”,推动安全服务从“保底线”向“提品质”升级。三是创新平安中国建设群众参与路径。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索建立“安全行为”积分制度,群众参与隐患排查、应急演练可兑换公共服务,实现平安中国建设从“政府独奏”到“社会交响”的跃迁。要以更优的平安“供给”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全方位提升守护人民群众平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层次和水平,让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以人民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实现。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XGJ010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