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战效能弘扬重庆城市精神为创造高品质生活赋能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深改巨轮”行稳致远系统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全面提升“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战效能
弘扬重庆城市精神为创造高品质生活赋能
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深改巨轮”行稳致远
系统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3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系统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罗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促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需要筑强根基、抓好关键、把准重点、守牢底线。

  筑强根基,推动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深度协同。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协同传导。促进各方政策协同发力,在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制订中嵌入就业影响评估模块。建立财政投入、信贷支持与就业创造的动态耦合机制,对基建投资、税费减免等政策进行“就业乘数效应”测算,将就业指标纳入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二是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业协同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动态适配。探索“产业就业双图谱”,绘制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热力图与劳动力供给分布图。拓展数字经济布局,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支持平台经济就业,增加数字化转型中的就业岗位。三是强化区域就业协同推进。建立劳动力要素、就业资源跨区域配置平台,完善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中的技能衔接机制、区域就业共享机制,通过税收分成、社保统筹等制度破除区域就业壁垒。

  抓好关键,聚焦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是建立人力资本动态适配体系。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一体推进教育、培训和就业,构建“教育规划—就业要求—产业需求”三维联动体系,实施专业设置负面清单与紧缺专业白名单制度、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红黄牌提示制度。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职业院校专业集群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联动。二是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形成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行业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建立个人技能账户,贯通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薪酬待遇衔接通道。实施新职业开发专项工程,前瞻性开展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领域技能标准制订。三是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加速探索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创建“技能护照”终身认证体系,整合职业资格、专项能力、企业认证等证书,建立区域统一的技能学分银行。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施,推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职称、学历、薪酬福利贯通考量。动态发布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信息,逐步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

  把准重点,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一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立体支持网络。构建供需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结合区域发展,主动布局新兴学科、紧缺学科专业。实施“就业能力筑基工程”,将职业生涯教育前置至基础教育阶段,推动技能素养、就业期待与岗位需求衔接匹配,破解“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矛盾。促进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协同,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机制、实习见习保障机制。二是完善农民工、退役军人多元化就业支持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形成双向流动、互融互通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组建农民工区域劳务协作联盟,打造农民工劳务品牌,探索“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全链式农民工支持体系、一体化外出务工服务体系。建立退役军人“职业转型衔接期”制度,健全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个性化培训并行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引导退役军人围绕国家重点扶持领域创业。三是完善困难群体精准化就业支持体系。聚焦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精准识别、精细服务、精心帮扶、精致管理,实施“党建引领+技能重塑+岗位定制+跟踪服务”的就业援助制度。研发“AI就业援助”系统,通过能力画像匹配辅助性就业项目,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一人一策”帮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

  守牢底线,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能就业治理中枢。整合教育、社保、工商等数据构建就业大数据治理中心,实时生成“就业市场健康指数”。探索“就业风险预警系统”,通过用工数据建模提前预判失业风险。开发“就业政策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失业风险智能预警与政策效果动态预判。建立“人岗匹配智能推荐系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为就业者推送个性化岗位,缩短就业搜寻周期。二是疏通基层就业服务“毛细血管”。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在社区街道设立“就业服务综合体”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集成职业指导、技能实训、法律维权等功能。推动“15分钟就业服务圈”城市社区全覆盖,创新“就业服务专员”制度,为重点单位配备用工管家,提供员工招聘、政策申报等全流程服务。三是落实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平台用工分类保障制度”,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实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保障,推进“职业伤害保障险”。建立就业歧视联合惩戒机制,将新业态用工合规性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劳动关系多元调处机制,建立“劳动关系健康体检”制度,对新就业形态企业开展用工风险评估。培育专业化调解组织,探索“劳动争议速裁庭”试点,推动劳资纠纷快速调解,降低维权成本。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中特理论重点项目:2024ZTZD01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