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渝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丰科技)董事长杨璋胜一直在筹划一件大事:以渝丰科技位于江津双福的工厂为“圆心”扩建厂区,然后把上游的100多家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都“招拢”来,共同打造一个年产值上千亿元的电线电缆产业园。
渝丰科技目前的年产值规模在100亿元左右,在重庆电线电缆行业中首屈一指。但在电线电缆产业更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规模更大的企业基本也是“各自为政”,没有如此宏大的协同发展规划。
而且,渝丰科技的供应商或同行,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多已在相应领域站稳脚跟,凭什么愿意迁到重庆来或者在重庆设立生产基地?
一家民营企业,为何有如此“一呼百应”的能量?
“其实,很多年来,我们都没有把短期盈利能力当作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而是着眼于长远布局,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来进行各个方面的资源储备。”杨璋胜告诉记者。
构建一个园区,打造一个产业集群,这盘“大棋”的开局,是产业链拆分。
以拉丝工序为例,记者此前在重庆一家电缆企业车间看到,铜棒被放入一个热熔炉,拉伸出不同规格的细丝,细丝上包裹绝缘材料,产品就成型了。
如此关键的工序,渝丰科技却交给了供应商。
“我们以前也做拉丝,但主要是为了摸索工艺改进方法,工艺成熟固化后形成模块,就交给别人来做了。”杨璋胜说。
近些年来,渝丰科技通过拆分产业链,“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培养了一大批和自身高度捆绑的供应商。
把众多工序交给供应商,渝丰科技自己干啥?
把众多工序分包给供应商“做”,渝丰科技自己干啥?主要做产品和技术研发。
比如,这家企业首创的网络神经电缆,通过配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可实时监测长达60公里的电缆,对故障和威胁以“±1米”的精度在10秒内进行提前预警。
得益于网络神经电缆这样的创新产品,渝丰科技成功闯入轨道交通、石化、船舶、新能源等新领域。目前,渝丰科技近九成的营收和利润来自这些新领域,有力地抗击了房地产市场下行带来的风险。
“每一款新产品,都是我们和供应商协同研发的结果,大家一起商定产品方案、设计工艺流程,然后供应商‘按图施工’,最后我们来总装。”杨璋胜说,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输出,让供应商都有活干,有饭吃。
无疑,这种从科研到生产的分工协作,让渝丰科技与供应商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共建园区来集聚发展,缩减物流成本,提高终端产品竞争力,就很容易达成共识。
将竞争对手也吸引到园区来,打的什么“算盘”?
“中国电线电缆产业目前还处在‘小散弱’状态,行业没有‘独角兽’,未来会有大规模的产能整合。”杨璋胜认为,如果一批企业集聚到一个园区来抱团发展,不仅成本更低,而且更容易形成差异化竞争,提升整体竞争力。
事实上,为吸引同行前来,渝丰科技早有准备。目前,该企业建立了多个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权国内外专利近百项,推出了上万个新产品,以及航空航天电缆、海洋电缆、铁路信号电缆等多个在研项目。
“我们的科研成果都是开放的,其他企业可以承接转化。”杨璋胜说。
共享的,除了科研成果,还有生产和研发的设施设备。几年前,渝丰科技耗资上亿元建成两座核工业辐照中心,购进4台先进的美式、俄式核工业电子辐照设备,还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国家级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检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