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推动川渝协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
第008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以“三化”推动川渝协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加快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加快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

姜松

  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加快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是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的重要内容。综合战略任务以及战略意义,重庆加快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必须立足特色,推动“产业—生态—技术”三维协同,打破产业界限,以顺应消费升级对生态特色农产品的新需求,匹配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转型新趋势,推动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因地制宜、多元融合,打造生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农业走廊建设的内核。一是优化山地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布局,释放要素潜能。立足重庆“三山两槽”的立体气候特点,全口径绘制全市特色生态农业资源与产业布局地图,主城都市区重点布局现代都市农业,打造集优质粮油保供、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服务业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渝东北地区重点打造柑橘、脆李、中药材、草食牲畜、生态渔业等产业,形成山地生态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群;渝东南地区重点布局中药材、茶叶、烤烟、蚕桑、特色果蔬、油茶、中蜂、生猪等产业,形成山地生态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强化农业走廊的“内容建设”。二是强化产业协同合作,推动资源共享。探索“飞地园区”模式、建立农业产业合作联盟,推动区域内优势资源共享,加速推动山地生态特色农业产业纵深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内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不断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生态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三是提升产业深度融合质效,延伸产业链条。立足山地生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生态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一方面,通过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新型农业加工主体与创新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生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与价值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建立农文旅深度融合机制,创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模式、建立田园综合体,培育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科技创意“四位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注重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示范,是展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相协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示范窗口与空间载体。一是建立全过程治理新机制,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聚焦农业面源污染生成机理复杂性与外化表现的随机性特征,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阶段治理机制,结合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建设区域,以乌江流域水系生态带为重点,建立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专属”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监测与预警系统,统筹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全要素治理,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水源保护和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长效机制。二是创新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共生型农业组织模式创新,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化生态农业大生产,提高农产品效益和质量。三是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强化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资源保护。对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的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资源划定保护红线,强化管理、监测与调查研究,合理开发生态资源,维护农业走廊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为农业走廊的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持续性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必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一是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精准适配山地生态特色农业。针对“巴掌田”“鸡窝地”等山地农业生产“痛点”“难点”,加大对适宜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业机械和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力度,精准适配技术革新,破解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困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借助5G技术,构建山地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智能性。二是深化产业融合创新,挖掘山地特色多元发展潜力。以山地生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打造“农业+旅游+文化+电商”的多元产业模式,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融入巴渝民俗文化表演、特色农产品加工体验等内容,提升游客体验。三是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汇聚持续发展动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山地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山地农产品保鲜技术等开展协同创新,形成以科研机构为创新源头,农业企业为创新主体,农民和合作社积极参与的多主体价值共创、多元创新协作的新生态,为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策联动、分工合作,健全农业走廊链式支撑体系。产业、生态与科技综合效应的发挥需要财政金融政策联合支持、协同配合。一是设立政策特区,全方位支持农业走廊建设。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从产业发展、土地政策、科技与人才政策、生态保护政策等多维度,打造财政政策支持体系与“政策链”,对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用地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生态治理等予以专项支持,提升政策合力。二是强化链式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系统化金融服务质效。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鼓励金融机构聚焦农业走廊特性,围绕山地生态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建构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以及土地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产权,开发订单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生态农业供应链类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与农业走廊建设的匹配度和适配性。三是建立财政金融协同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建设生态农业走廊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维特征,必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山地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引导基金、财政贴息等多种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市场风险和融资成本,引导资源向农业走廊配置,为生态特色农业提供多元化服务支持,以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