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金融会展中心落成活动在江北嘴举行。记者 郑宇 实习生 巨文俊 摄/视觉重庆 |
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也指出,高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高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如何深化川渝合作,高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就此,重庆日报策划推出“以‘三化’推动川渝协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专题,与读者共享。
——编者
协同推进金融服务同城化
王兰
川渝协同推进金融服务同城化,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示范价值。在内陆开放和区域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重庆与成都作为西部经济的“双核”,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重庆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成都则在金融创新与数字经济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两地金融服务同城化的推进,将为川渝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高效流动,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川渝金融服务同城化,必须从多个方面发力,全方位释放两地协同发展的潜力。
构建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新机制。川渝两地政府及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应携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形成推动金融服务同城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由川渝两地金融管理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以及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参与的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与协商机制,及时解决跨域业务合作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同城化”布局。支持全国性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川渝两地设立双总部或子公司,鼓励跨区域互设分支机构,开展跨区域金融同城化服务。强化营业网点布局、管理机制与产品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并在跨区域差异化定价、风控模型共享、理财产品互认等领域先行先试。三是完善风险联防联控体系。建立跨区域金融风险处置合作机制,设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中心。针对跨域联合贷款、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重点领域,加强川渝两地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预警协作以及案件联办。
协同推进金融政策创新与试点。川渝两地要通过协同推进金融政策创新与试点,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高效联动的金融生态体系。首先,统一金融创新支持政策。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推进融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基金、保费补贴、绿色贷款贴息等政策联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进一步消除跨区域展业的制度性障碍。同时,创新同城化对公与对私结算服务,消除跨区域收费壁垒,为川渝企业跨域运营提供公平金融环境,促进资源高效流动与产业深度融合。其次,探索跨区域“监管沙盒”。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试点成果,推动川渝联合构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沙盒”,实现金融科技创新和对风险进行前瞻性审慎监管。最后,健全供应链金融政策支撑体系。聚焦川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共同制定区域供应链金融规范和风控标准,搭建跨区域、无缝衔接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提升资金流与信息流协同效率,助力川渝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
合作打造特色金融高地。结合川渝两地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特色领域开展深层次协同合作,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金融高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在科技金融方面,整合川渝两地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设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激励风投机构跨区域参与“双城”科技创新项目。创新推出技改专项贷、知识价值信用贷等金融产品,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在绿色金融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安全、透明及不可篡改等优势,结合重庆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及成都在碳金融、绿色基金等领域的试点经验,推出跨区域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立川渝协同的绿色金融研究院,统一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建立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跨境金融方面,探索建立面向东盟及欧洲市场的跨境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打通川渝企业的国际化融资渠道,提升西部金融中心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金融支撑作用,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产业链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协同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李志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高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作为身处西部腹地的重庆和四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将在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蓝图上发挥重要作用。川渝协同加快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对于提升区域金融竞争力、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加快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深化金融监管协调合作、加强金融人才交流培养等举措,有力推动川渝地区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加快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基石。川渝两地应加快支付清算系统、征信系统、金融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对接与整合。在支付清算系统方面,建立统一的支付清算网络,实现两地银行间资金实时清算,提高资金流动效率。川渝两地要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上全面推进,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整合征信系统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用评估依据,降低信贷风险。通过川渝两地征信公司的系统对接,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更好解决区域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川渝两地还可共同打造金融智能协同平台,汇聚两地金融交易、企业经营等数据,为金融监管、风险预警、产品创新等提供支持,提升金融市场运行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推动川渝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
推动金融机构协同发展。川渝两地金融分支机构众多,但金融总部机构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川渝两地应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金融牌照方面,可实行差异化竞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牌照共享共用,形成互联互通的金融市场。在业务布局上,金融监管部门允许跨区域展业,支持两地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等方式,打破区域限制,扩大在对方地区的业务布局,提供更便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重庆金融机构可利用四川科技资源优势开展科技金融合作,四川金融机构可借助重庆金融开放平台拓展跨境金融业务。在产业支持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点产业、重大项目联合提供融资支持,如组建产业基金共同投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助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为成渝中线高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基础设施项目提供银团贷款,分散风险,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通过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产业合作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深化金融监管协调合作。金融市场一体化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保障。川渝两地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加强监管政策沟通与协调,避免监管套利和监管空白。定期召开监管联席会议,通报两地金融风险状况、监管政策调整等情况,共同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在风险处置方面,建立跨区域金融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方职责和处置流程,确保在发生重大金融风险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协同应对。同时,加强监管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时监测两地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隐患。此外,还可联合开展金融监管执法检查,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加强金融人才交流与培养。金融人才是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支撑。川渝两地应加强金融人才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金融人才高地。建立金融人才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两地金融机构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开展互访、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人才流动和知识共享。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金融专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根据西部金融中心的定位和需求,设置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在两地开展实践锻炼,培养适应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金融人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端金融人才来川渝地区创业就业,为金融市场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
协同推进金融开放国际化
郭险峰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金融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川渝协同推进金融开放国际化,将汇聚国内外顶尖金融机构、专业人才和创新资源,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竞争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支撑其高质量发展。川渝协同推进金融开放国际化,需要多维发力,协同创新。
协同构建体系化金融开放机制。这是金融开放国际化的前提。有效有力的金融开放机制,能够推动全球性金融资源在西部地区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金融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提升金融体系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灵活性,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契合性,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完善金融协调机制,搭建常态化的政策沟通平台,定期举行高层金融政策协调会议,共同商讨金融开放战略规划,确保两地在金融监管政策、市场准入规则、税收优惠等方面保持协同;成立联合金融政策研究小组,深入研究国际金融规则和国内金融改革趋势,结合川渝实际情况,制定前瞻性的金融开放政策;力争设立国际金融合作示范区,探索试点跨境金融产品,如跨境供应链金融、绿色债券和数字货币试点交易,提升区域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和吸引力。要协同构建金融科技创新机制,整合两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研发、人才储备方面的优势,加强与金融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聚焦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开展联合攻关和区域实践。要协同构建品牌宣介机制,联合举办有国际金融领袖、投资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的国际金融论坛,提高川渝金融的国际影响力;推出区域专业金融指数,如绿色金融指数,吸引全球资金关注;推动区域金融机构与国际组织合作,展现川渝在金融领域的专业性与独特性。
协同搭建多元化金融开放平台。这是金融开放国际化的基础。专业性和互动性强的金融平台,能够为全球性金融参与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易环境,快速链接资金、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交易效率。川渝两地要联合打造集股票、债券、期货等多种金融产品交易于一体的区域综合金融交易平台,整合金融资源,提高市场流动性。要打造具备跨境支付结算、跨境融资、跨境风险管理等功能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跨境服务资源,为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提供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特别是为本土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保险和咨询支持,助推本土企业对接国际市场,促进资金快速、安全流动。要协同打造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两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实现金融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要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开放平台,加快推动陆海新通道贷、中越铁路数字提单融资等一批全国性、区域性首单首创产品服务创新。
协同优化金融开放营商环境。这是金融开放国际化的条件。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促进产学研金融创新和合作,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要协同构建更为便捷、安全的金融基础设施,全面梳理区域内金融基础设施现状,加大政府投资,联动社会资本,锻长板、补短板,优化布局,推进金融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关键设施的建设和升级。要协同制定金融市场监管标准,加强在金融监管政策制定、执行等方面的协同配合,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重复监管的现象。要协同探索适应开放需求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统一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实时监测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跨境资金流动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金融风险;协同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国际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升国际金融司法专业化水平。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