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中国式现代化 奋力打造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健全闭环落实机制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青年干部要增强报国为民的定力和底气进一步健全高校巡视巡察工作体制机制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紧扣中国式现代化 奋力打造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
健全闭环落实机制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青年干部要增强报国为民的定力和底气
进一步健全高校巡视巡察工作体制机制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笔记

青年干部要增强报国为民的定力和底气

李宏展 康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干部作为青年群体的先进代表和中坚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青年干部要增强报国为民的定力和底气,不断锤炼过硬本领,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增强报国为民的定力和底气,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青年干部胸怀“国之大者”,就要在“大”字上下功夫,要有大信念、大情怀、大眼光。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更是青年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青年干部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理想信念置于灵魂高处,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旗帜鲜明讲政治,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奋斗、经受考验,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示范引领者。其次,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青年干部立身养德之本。青年干部要学习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毅然,尊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效法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坦荡,不断砥砺品质,厚植家国情怀。再次,要有高远的历史眼光。青年干部要善于增强世界眼光、历史眼光,提高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能力,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才能汇聚攻坚克难的磅礴之力。青年干部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总之,青年干部要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高远眼光,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永远保持清醒和坚定。

  增强报国为民的定力和底气,要持续涵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怕什么?接受疾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我说,‘虽千万人,吾往矣’!没什么好怕的。”这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的“浩然之气”。青年干部涵养“浩然之气”,一要践行“仁义之道”。青年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行事正当、捍卫正义、为人正派,切切实实践行“仁义之道”,自然能够做到说话办事有底气、监督执纪有魄力、群众面前有威信,拥有一身“浩然之气”。二要永葆“良知之诚”。对青年干部而言,既要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心学”,时时致良知、事事致良知、处处致良知,做到存善去恶、尽心诚意,以“止于至善”之精神持续完善自身道德;也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让党性成为心中永恒的“良知”,始终对纪律规矩保持敬畏之心。三要彰显“君子之风”。青年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党和国家事业的新生力量。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要以一己之言、一己之行、一己之风,助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

  增强报国为民的定力和底气,要不断锤炼“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必须练就过硬本领,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过硬的本领是青年干部的成事之基。一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克服“自满之心”。青年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保持谦虚的求知态度,保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状态,广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专业知识、实践方法,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在勤学苦干、多思善悟中尽快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在不断学习中消除“本领恐慌”,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二要有良好的“蹲苗”心态,克服“不久之心”。青年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丝毫不能存“不久之心”。要多蹲苗、多吃苦、多下“笨功夫”,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稳,工作一项一项地干好。三要有自觉的求精精神,克服“将就之心”。认真就是求精、求真,体现的是一种处事态度、一种工作作风、一种思想境界,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优良作风、为民情怀的综合体现。青年干部要坚持真抓实干不花拳绣腿、严谨细致不粗枝大叶,杜绝做表面文章、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沉心静气把本职工作做好做深做精做透做到极致,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进而增强和彰显报国为民的定力和底气。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